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国学 知识全知道
QQ咨询��
有路璐璐:

国学 知识全知道

  • 作者:任浩之
  • 出版社:当代世界出版社
  • ISBN:9787509005132
  •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01日
  • 页数:462
  • 定价:¥4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我们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不输于任何一个民族。今天,随着国势的上升,我们自然要大力弘扬国学,向世界推介国学。成为文化大国才是真正的强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不能不了解国学。一个人如果数典忘相,对本民族的文化都知之甚少,语焉不详,那岂不汗颜?
    我们编纂的这部书,内容极其广泛,伦理道德,礼仪民俗、经史子集,琴棋书画,无所不包,是一部提升国学修养、丰富知识储备的理想读本!
    文章节选
    一 礼制、民俗
    伦理
    什么是“仁”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仁”指好的道德。《朱熹集注》:“仁者,心之德,爱之理。”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
    仁的内容包涵甚广,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
    《论语》记载:“樊迟问仁,子日:爱人。”颜渊也曾问仁,孔子日“克己复礼为仁”。孔子又曾对子贡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孔子与弟子的对话中可见看出,究竟何者为“仁”,一直也是孔门师徒反复探讨的命题,没有**的定义。在孔子看来,“仁者爱人”也好,“克己复礼”也罢,甚至恭、宽、信、敏、惠、智、勇、忠、孝、悌等传统美德,都包含在这一字之中。这样一来,“仁”成了一种道德的**,成“仁”、成“圣”成为了孔门的**关怀。
    在孔子之后,孟子在仁说的基础上,提出了**的仁政说,强调以仁政统**下,进而治理天下。孟子曾对梁惠王说:“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人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未之有也。”王,指称王。孟子力倡当政者施仁政,实行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与法家的“霸政”相对。将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什么是“义”
    “义”,是传统社会的价值范畴,“五常”之一。《中庸》讲:“义者,宜也。”《朱熹集注》讲:“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就是说,做事遵循内心的道德约束,去做应该做的,就是义。孔子将“义”作为个人去就取舍的标准,提倡“见得思义”,“义然后取”,“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一观念深为后世儒家赞赏,继而被发扬光大,成为伦理“五常”之一。此后,“忠孝”、“仁义”、“侠义”等随之派生而出。举一些具体事例,《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就是“义”之典型,他对刘备忠心不二,擒获曹操后能念及旧恩网开一面;再如诸葛亮,刘备逝后,诸葛亮尽心辅佐幼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水浒传》中,梁山群雄,侠义之士比比皆是,不分帝王子孙还是富豪将吏。他们所具备的除暴安良、扶弱济贫、仗义疏财等义举,在国人看来就是对“义”的*好诠释。“义”诞生于封建王朝,但它的内涵已经远远超越了时代的局限。
    什么是“礼”
    “礼”,传统社会的价值范畴,“五常”之一。其*初是祭神的仪式,后来内涵扩展,指等级社会中体现尊卑贵贱的行为规范和仪式制度等。“礼”的范围甚广,所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举凡祭神、宫寝、服饰、车马、仪仗及婚丧嫁娶,乃至举手投足间,都有具体的规定,以体现贵贱有别、尊卑有序。根据传统的说法,周公制礼乐,奠定了以礼为治的教化传统,而孔子将这一传统发扬光大,除了倡导以礼治国,更加注重修身。“不学礼,无以立”,“克己复礼为仁”都是孔子的名言,有其特定的道德内涵。作为封建“五常”之一,“礼”对人的视听言动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像“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颇受今人诟病,觉得是对人性的扼杀、摧残,而“吃人的礼教”也因而成了**的文学比喻,在近代作品中比比皆是。“五常”之礼,未免有矫枉过正之嫌。然而事实上,人在社会中,必定不能事事我行我素。随着时代的发展,“礼”的内涵也在与时俱进,比如人们开始讲究接人待物的礼节,上下级之间的礼节及社交场合的礼仪等等,少却曾经的枷锁,多的是文明的气息。
    什么是“智”
    “智”,传统社会的价值范畴,“五常”之一。这里的“智”,不是佛家之顿悟,也不是科学智慧,而是道德智慧,即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儒家学者认为,具备了这种道德智慧,才能成为君子。如孟子认为,“智”为“是非之心”,人只要尽心,进一步充实自己的道德智慧,就能知性,知天,继而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孔子则将智、仁、勇三者并提:“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将其视作君子的美德。《礼记•中庸》对孔子的概括给与高度评价,称其为“天下之达德”。
    什么是“信”
    “信”,传统社会的价值范畴,“五常”之一。“信”,即诚实、不欺。被儒家视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起码准则。孔子教授弟子,“忠信”并提,他说:如果人没有“信”,就如同马车没有车轮,不能远行。曾子每日三省其身,其一就是“与朋友交往时守信与否”,意思是,你和朋友交往守信了吗?“信”’还被孔子推及到治理**的层面上,他认为,在“足食”、“足兵”与“取信于民”三者间,首先要“取信于民”。他说:“没有粮食,不过死亡,但人生自古谁都免不了一死,而**一旦不能取得国民的信任,就无法立足。”这种以诚信立国的观念,除了儒家,法家等门派也有主张。如**的商鞅变法,其树立的就是“言必信,行必果”的威信。当然,相对于法家“南面立木,下设黄金”,儒家的“信”更侧重于君子品德的修为。到了汉代,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信”被列入“五常”。“诚实”、“不欺”作为一种社会公德,从此便被普遍认同了。
    什么是“孝”
    “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扶养、顺从、送终、守灵等。中国人重孝道,将其视为上种传统美德。孝的观念在中国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商周时期(其时的甲骨文中已出现了“孝”字)。到了西周,随着宗法制度建立,孝的观念被不断加强。实际上,国人奉行孝道,还有更深刻的人性根源,那就是宗教。古人信奉“灵魂”,认为先祖的在天之灵能保佑或降祸于子孙,所以孔子曾这样解释“孝”的具体内容:“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亦始终将“孝”作为其人生哲学的基点,其门下也以“孝”为仁之本。到了汉代,统治者也力倡孝道,主张“以孝治天下”,连官员的选拔也要“孝”字当头。像我们熟知的“孝廉”就是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此后历朝历代都制订各种制度,来保证这一道德规范的实行。例如,至亲亡故,要奔丧、守丧;如果不孝,重者会被定罪,给以极严厉的处罚。古代流传下的关于孝行的文本像《孝经》、正史中的《孝义传》及《二十四孝》等,记载的都是如何实行孝道,在今天看来,有些内容不仅迂腐,而且不近人情,像“卖身葬父”、“卧冰求鱼”乃至寻死等,这些在古代青史留名的事,在今天看来并不足取。
    尽管如此,“孝”作为华夏民族的传统道德,已深入人心,虽然到了现代,有所淡化,但像祭祖、奔丧、守灵、戴孝及对团圆的讲求等,仍是不可动摇的。
    什么是“悌”
    “悌”,儒家的伦理范畴,指敬爱兄长,顺从兄长。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宗法关系。常与“孝”并列,称为“孝悌”。儒家非常重视“孝悌”,把它看作是实行“仁”的根本条件。《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什么是“忠”
    “忠”是传统社会的一个重要道德标准。在先秦时期,“忠”泛指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如孔门弟子曾参每日三省其身,**省即“为人谋而不忠乎?”意思是,为人做事,尽心尽力了吗?“忠”,就是“尽己之心”。到了汉代以后,逐渐演变为臣民对君王的**关系。*早把“忠”解释为对君主**服从的是法家人物韩非子,他说:“人臣不要称赞尧舜禅让的贤德,不要赞誉汤武弑君的功绩,尽力守法,专心事主,这才是忠臣。”天下一统之后,“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出现了“君为臣纲”,王权的至高无上,君主的受命于天开始深植人心,下对上的**关系逐步确立。具体来说,就是臣民要对君王尊敬、崇拜、服从、献身、忠贞不二等等。随着时代的变化,“忠”的含义也在不断扩展,对君王诚惶诚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儒家倡导的“勇”
    常人多以为儒者便是埋头故纸堆而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甚至将儒者和“迂”、“呆”、“腐”、“酸”联了姻,认为儒家与“勇”相去甚远,其实不然。
    我们通常所说的勇,大致上可分为三点来讨论,借用孟子的一句话来说便是:“勇德”为贵,“勇气”次之,“勇力”为轻。
    先说勇力。古代儒家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即所说“小学”学习内容。其中射便是指射箭技术,御则是驾车技能。射与御都是武略,用于战场。可见,早期的儒者本身并不是只知读书而文弱无力的书生,儒家创始人孔子身材魁梧,力能搏牛是一明证。
    勇也绝不是单单凭借勇力,还要具有勇气。先秦诸子中墨家很是特别,“墨子之门多勇士”,“墨子服役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但这只是勇的表现——有足够的勇力、勇气而已。这还不是*高境界的“勇”。
    ……
    目录
    一 礼制、民俗
    伦理
    什么是“仁”
    什么是“义”
    什么是“礼”
    什么是“智”
    什么是“信”
    什么是“孝”
    什么是“悌”
    什么是“忠”
    儒家倡导的“勇”
    三纲五常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克己复礼
    礼义廉耻
    什么是“五伦”
    孔门三戒
    如何“寡欲”
    何谓“知耻”
    怎样“慎独”
    什么是“三纲领”
    什么是“八条目”
    十六字心传
    什么是“忠恕”
    什么是“中庸”
    立德、立功、立言
    什么是“孔颜气象”
    什么是“修齐治平”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什么是“内圣外王”
    “气节”的内涵
    什么是“三从四德”
    什么是“七出”
    什么是“节烈”
    礼俗
    什么是宗法
    什么是五礼
    古代的祭礼
    社稷的本意
    帝王为什么要封禅
    什么是明堂
    什么是宗庙
    古人为什么要斋戒
    古代的礼器有哪些
    古时丧葬习俗
    古代的宫室
    古代的车马
    什么是“五服”
    什么是服丧
    什么是守制
    什么是夺情
    初生礼
    三朝礼
    满月礼
    百日礼
    周岁礼
    男子的成年礼仪:冠礼
    女子的成年礼仪:笄礼
    古代的婚聘六礼
    古代的拜堂
    入洞房
    拜见舅姑
    新妇试厨
    古代的收继婚
    古代后妃制度
    “立子杀母”的旧俗
    古代的跪拜礼
    细说“九拜”
    什么是拱手
    什么是作揖
    长跪不是“长时间地跪”
    避席的含义
    什么是唱喏
    拜谒之前先“投刺”
    “执贽”就是见面礼
    座次丝毫乱不得
    称谓里面有学问
    古人的谦称
    古人的尊称
    古人的避讳
    谥号:一字显褒贬
    姓氏的来历
    什么是地望
    帝王赐姓的几种情况
    古人的改姓现象
    古人的名和字
    古人的行辈
    冠巾也是文化符号
    何谓“三教九流”
    祭孔
    孔子为什么称“素王”
    历史上首位祭祀孔子的皇帝
    历史上亲临曲阜祭孔的皇帝
    孔子获得过哪些封号
    *早的孔子庙立于何时
    孔庙大成殿“四配”、“十二哲”是哪些人
    国立孔庙为什么称文庙
    世界上都有哪些**设孔庙
    一年几次祭孔,祭孔有哪些程序
    “儒家文化圈”包括哪些**和地
    民俗
    日、气、朔
    古人怎么计时
    二十八宿和三垣
    什么是“四象”
    二十四节气
    历史悠久的农历
    天干地支
    黄道吉日
    什么是黄历
    十二生肖
    元旦的变迁
    什么是人日
    元宵节的由来
    花朝节的由来
    上巳节的由来
    社日的由来
    寒食节的由来
    清明节的由来
    浴佛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由来
    七夕节的由来
    什么是中元节
    中秋节的习俗
    重阳节的习俗
    腊日的习俗
    除夕的习俗
    古代的饮食
    华夏图腾及符号

    龙生九子
    凤凰
    麒麟
    饕餮
    蟾蜍

    鹿


    鸳鸯
    喜鹊
    蝙蝠
    岁寒三友
    盘古
    女娲
    伏羲
    祝融
    河伯
    后羿
    城隍
    灶君

    神秘文化
    养生
    炼丹
    阴阳相谐
    玉皇大帝与太上老君
    八仙
    符咒
    巫蛊
    占星法
    八字
    奇门遁甲
    测字
    相术
    风水
    二、政治、职官
    古代的禅让
    古代的养士之风
    客卿制度
    古代官员的俸禄
    周代诸侯的等级
    西安史话
    洛阳史话
    开封史话
    杭州史话
    北京史话
    南京史话



    家臣
    相、丞相、宰相
    太尉
    御史大夫
    十三曹
    郎官郎吏
    三公九卿
    将军
    汉朝几次官制变化
    尚书
    卖官制
    侍中
    魏晋士族与“清官”
    北周的官制改革
    隋代的官制改革
    秘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中书省
    三省的配合与制约
    六部
    宋代的宰执
    枢密院
    计相
    翰林学士
    宋代的谏官与政治失控
    大学士
    张居正的政治功过
    东西二厂
    锦衣卫
    八旗制度
    三殿三阁大学士
    军机处
    南书房
    理藩院
    总理衙门
    我国首任驻外大使
    历代兵役制度
    绿营兵
    新军
    钦差大臣
    县的来历
    郡县制
    刺史
    酷吏与循吏
    三辅
    南北朝的侨郡县
    都护府
    节度使
    宋代的路、州、府
    镇的意义
    省的由来
    达鲁花赤
    明代三司
    总督和巡抚
    道员
    绍兴师爷
    南、北洋大臣
    宦官之害

    致仕
    补服与顶戴
    明清胥吏
    三 学制、科举
    察举
    征辟
    孝廉
    贤良方正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度
    院试、童试、乡试
    会试
    殿试
    朝考
    中国历代的学位
    状元
    榜眼、探花
    进士
    举人
    秀才
    “连中三元”
    “蟾宫折桂”
    科举四宴
    举人为何称“公车”
    武科
    门生
    萌生
    监生
    贡生
    古代的博士、硕士、学士
    九儒十丐的来历
    留学生
    帖经、帖括
    试帖诗
    明经
    八股文
    翻译科
    枪替
    师范
    古代对老师的各种称呼
    桃李满天下
    太学
    国子监
    杏坛
    木铎
    稷下学宫
    鸿都门学
    太医署
    书院
    历史上的四大书院
    东林书院
    同文馆
    通儒院
    京师大学堂
    私塾
    四 哲学、思想
    先秦思想
    什么是太极
    什么是八卦
    诸子百家
    墨家
    名家
    阴阳家
    纵横家
    法家
    兵家
    儒家
    什么是儒学
    儒学代表人物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而立、不惑、知天命
    孔子论学习
    大同与小康
    和同之辨
    忠孝如何两全
    身体发肤,受���父母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孔门四科
    孔门十哲
    ****
    夷夏之辨
    君子重义,小人重利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王道与仁政
    成为大丈夫的标准
    尽心、知性、知天
    培养浩然之气
    人皆可以为尧舜
    文王之囿
    治国之道
    千里马难遇到伯乐
    劳心与劳力
    人性本善
    苟子主张“天人相分”
    如何获得全面性的认识
    人性本恶
    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
    君与民是舟水关系
    人定胜天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见之不如知之,知之不如行之
    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
    今文经与古文经之争
    ……
    五 语言、文学
    六 国学典籍
    七 国学典故
    八 国学名句
    九 国粹
    十 国学大师简介
    附录
    编辑推荐语
    一部简明实用的传统文化百科全书
    洋洋大观的国学知识,值得收藏的文化宝典
    作为中国人,不能忘记传统;作为读书人,不以有不知国学。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