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春光
逝去的美味
我是1966年生的。70年代初,1972年,我上小学一年级。那时的理想是天天有馒头蘸白糖、蘸芝麻酱就好了,要是有油炸馒头片蘸白糖,就**了!白糖和芝麻酱都是按月定量供应,要是没有副食本,有钱你也买不来。为了阻止哥哥、姐姐和我对白糖和芝麻酱的贪吃无厌,父亲通常要把这些好吃的锁在柜子里。有一回我发现了父亲藏的钥匙,就偷着吃,一次只敢吃一小勺儿白糖或芝麻酱,怕被父亲发现挨揍。受命去买芝麻酱时也一定要“贪污”一些:回家时一路走一路舔,回到家往往免不了父母一通“审讯”。
家里吃肉,平时买2毛的炒菜。猪肉也是定量供应,买2毛的就不用写本儿了,有时家里人轮流去买,都买2毛的,这样,可以多买点儿。**买3毛的肉馅包饺子、蒸混合面(玉米面和白面)菜团子,很好了!再**一点儿,买5毛的肉,那是家里来客人的饭食,平常,甭想!记得*深的是父亲工厂食堂的美味:猪油炸的大大的油饼(比现在的油饼大一倍),那叫一个香啊!夹��馒头里吃不用就菜,早晨要是能蘸着甜豆浆吃,就更是没的比了。还有猪油烧的长条茄子,茄子炸得很透,然后上锅烧,*后勾上稀芡,那茄子块儿软得都快没魂儿了,入口即化,虽然是芡汁多茄子少,可是真好吃啊!
那时几乎所有食品都是定量供应,花生油一人每月半斤,不够吃,家家炼大油(在北京也叫荤油)。炼大油用的猪网油(板儿油)也是凭本供应,炼大油剩下的油渣儿是好东西,撒上椒盐,是不错的下酒菜,还可以烙脂油饼、做馅儿,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