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和周期理论的比较优势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关于经济的均衡关系
人们对国民经济能否平稳运行的疑问始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后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当时不定期到来的生产过剩危机,尽管其程度、波及范围和破坏力等还相对较小,但它足以引起人们对经济发展前景的担心——生产的增长存在某些内在尺度的经济体,一旦生产超过这些尺度,产品就有可能无法售完,就会导致经济灾难。魁奈构建并一再完善他的《经济表》,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统治**对经济平稳运行的要求,也反映了他们试图找到制约经济平稳运行的要素和作用机制,以实现驾驭经济的幻想。对经济危机的担忧逐渐被危机的现实发展所应验。到了萨伊、李嘉图、西斯蒙第、马尔萨斯等人研究国民经济问题的时代,局部周期性生产过剩危机正在加速演变为世界性普遍危机,除了李嘉图之外,其余的人都亲眼看到了1825年世界性普遍生产过剩危机的发生,西斯蒙第甚至亲身经历了1837年的世界性生产过剩危机。危机的现实发展使其表现形式得以充分展露,也使学者们能够从多角度观察经济周期演变的作用机制、表现形式及要素。
我们可以从危机理论史中找到一些极为相似的特征,即各种危机理论尽管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但这些理论的创造者都把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看作是一系列均衡条件、比例关系和连续性条件的满足,把经济危机、经济衰退等现象看作是这些条件遭到破坏后的强制性恢复过程,所以研究的**基本上集中于导致均衡、连续、比例关系遭到破坏的原因、传播的途径、形成周期的原因、周期长度和周期各阶段及其特征等方面。相关的成果是否具有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各理论模型中的均衡关系、连续性关系和比例关系是否具有客观性,导致这些关系周期性失衡、中断和失调的作用机制是否具有必然性和规律性,反危机或经济衰退的对策是否能解决根本问题,等等。危机理论的这些特征表明,采用比较分析法可以有效地揭示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的长处,从而能够有效地回答本书提出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