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福柯其人其文
某些物类,深不可测。他们是谁?他们的奥秘即深藏在生活奥秘之中。他们探索这一奥秘。生活杀死他们。但他们咕哝一声便唤醒了未来,而未来就察觉到他们,创造他们。
——勒内•夏尔:《致命的伙伴》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是20世纪法国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后现代哲学家。因为行为乖张,思想怪异,他被人评价为“令人难以捉摸的人物”。他的著作、言论浩繁,主题冷僻,正像他自己听说的:它们是一座“迷宫”。对此,他辩解道:“无疑,像我这样,通过写作来摆脱自己面孔的,远不止我一个。敬请你们不要问我是谁,更不要希求我保持不变,从一而终:因为这是一种身份的道义,它支配我们的身份正件。但愿它能在我们写作时给我们以自由。”
福柯主张所谓的“哲学生活”,既从实际生活中提炼其哲学思想,又在实践中践行其哲学理念。对其生平、著作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于理解其思想是非常有益的,也是必须的。对其基本思想概貌有个大致的了解,对于进一步理解福柯对主体哲学的解构同样也是有益的和必须的。因此,本书首先简要地讨论福柯的生平、主要著作和思想概貌。
**节 生平、生活与著作
一 福柯生平
1926年10月15日,保罗一米歇尔•福柯(后来自己改名为米歇尔•福柯)生于法国西南部普瓦提埃的一个富裕的资产**家庭。父亲保罗•福柯、母亲安娜•马拉贝尔,均为当地的外科医生和卫生学校教师。福柯排行第二,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
福柯天资聪慧,4岁便开始识字,6岁上小学,10岁就成为亨利四世学校的中学生。1940年9月,他离开该校,转入圣斯坦尼斯拉教会**中学。少年福柯的数学成绩不佳,但语言方面显示出过人的天赋,法语、希腊语、英语和拉丁语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在修道院院长引导下,他阅读了大量的历史与哲学书籍,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以后的成长道路和职业选择。1942年,福柯开始阅读柏拉图、笛卡儿、帕斯卡尔、柏格森等哲学家的著作,进步很快。
中学毕业后,父亲希望福柯子承父业,也成为一名医生。然而,年轻的福柯对从医没有什么兴趣,而是立志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945年,福柯进入巴黎亨利四世中学的文科预备班,准备报考高等师范学院。时值二战刚刚结束,这一年既是世界历史的转折点,又是福柯一生的转折点。法国新黑格尔主义学者伊波利特在该中学执教,福柯深受其泽,后来成了伊波利特在法兰西学院的继承者。正是在这所学校里,福柯迷上了哲学和历史,既是哲学课的优等生,也是历史学的优等生,学校对他的评语是“学习努力,成绩不错”、“成绩出色”。
1946年,福柯以第四名的优异成绩考上巴黎高师。在此期间,他成为同性恋,身患严重的精神疾病,并且因此接触了心理学、精神分析学和精神病学。福柯难以适应大学的集体生活,性格孤僻,与他人的关系一直十分紧张,常常发生争吵。同时,福柯学习十分勤奋。他每天埋头读书,精心整理读书卡片。在高师期间,福柯大量阅读柏拉图、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尼采等人的著作,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l946年6月,他进行了毕业论文答辩,题目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历史先验性构成》。接着,福柯又继续学习了心理学、精神病理学,并于l950年获得了心理学学位,1952年获精神病学学位。在求学期间,他还结识了现象学家梅洛一庞蒂和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受阿尔都塞影响,福柯1950年加入法国共产党,后由于多种原因退党。
1951年,福柯取得法国大学和中学哲学教师资格,从此开始了执教生涯。同年秋,他进入法国**科学研究**准备博士论文,一年后任里尔大学文学院心理学助教。l953年,福柯开始系统研究尼采哲学。
1955年夏,福柯离开里尔大学,来到瑞典乌普萨拉大学任教,开始了云游天下的生活。在乌普萨拉,福柯的公开课吸引了许多热情的听众,各文化**的人士纷纷前来听课。官方对福柯的课程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他是“法国文化在国外的杰出代表”。鉴于他在瑞典的突出表现,1958年10月,福柯被**到波兰华沙,任法国文化研究**主任,以后又兼任了一年法国驻波兰**的文化参赞。1959年,福柯来到德国汉堡,出任法国文化**主任。1960年,福柯完成了博士论文,旋即回国准备论文答辩,并任克莱蒙•弗尔兰德大学讲师。1961年,福柯取得博士学位,次年被任命为克莱蒙•弗尔兰德大学教授。
1965年,福柯到巴西圣保罗大学讲学两个月,颇受欢迎。1966年,他调往突尼斯大学工作,出版了《词与物》,大获成功。福柯十分喜欢突尼斯,喜欢当地美不胜收的考古胜地和大海边明媚的阳光。他开设了一系列的课程和讲座,涉及哲学、美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备受学生们和知识界的青睐。
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后,福柯回到法国,被任命为南特大学心理学教授,并且受命组建万塞讷大学哲学系。从此以后,福柯重新开始参与政治,扮演知识分子活动家的角色。他参加各种游行示威,发表各种宣言,参加各种“战斗”和发起各种“批评”。
1970年4月,福柯当选为法兰西学院“思想体系史”讲座教授,取代让•伊波利特的教席。福柯在法兰西学院度过了14个春秋,法兰西学院的课程是他70年代陆续发表的作品的检验石。福柯的讲座吸引了成百上千热情的听众,教室中每次都水泄不通。
1971年,福柯创立监视信息小组基金会(GIP),积极从事政治活动,特别关注犯人的生活状况,监视、惩罚、监狱及权力等成了福柯的研究主题。1976年,《性经验史》**卷问世,并为以后继续写作《性经验史》进行准备,性经验研究成为福柯后期的研究主题。1977年,福柯在勒加米歇剧院组织示威大会,抗议法国总统德斯坦接待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1978年,福柯两次访问伊朗德黑兰,观察和反思“伊朗革命”。
在生命的*后几年中,福柯被美国的多元文化所吸引,多次到美国旅行和讲学。1982年,从法兰西学院退休以后,福柯还考虑去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和生活,但是由于健康原因未能如愿。不久,福柯身体状况急剧恶化,甚至昏倒在巴黎公寓的厨房里。1984年去世前夕,福柯发表了《性经验史》的第二、第三卷。
1984年6月25日,福柯病逝于巴黎,享年57岁,其后关于他是死于艾滋病的传言不断。福柯去世的第二天,法国的各大重要报纸都在头版刊发了他逝世的消息。法国总理为他的逝世发布了悼念文告,学术界也对他深表哀思,传媒更是一片赞誉和惋惜。
二 福柯其人
对于福柯,哲学不仅是他的职业选择,还是他的生活模式,这就是福柯所谓的“哲学生活”问题。1983年,福柯说过这样一段话:“我相信,一个作为作家的人,绝非只在他写的书里做他的工作……他的工作既包含了他的著作,也包含了他的整个生活。”福柯的一生,就是一个哲学家寻求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的一生。有几次在课堂上和访谈中,福柯明确地表达了如下观点:做一个哲学家,是既用某种方式过自己的生活,又体现某种思想风格。在他这里,风格(style)这个词不仅包括写作风格、生活艺术,还暗含着两者的一致。
从进大学读书开始,福柯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学院,其人生的基本内容就是读书、教书和写作。他不停地从一个学校转到另一个学校,过着流浪、游学和思考的生活。在一次采访中,他说,1955年离开法国时,他就抱定这样的信念:在两个手提箱中“度过余生,漫游全球”。他的生命与旅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漂泊,从一个职位到另一个职位转换,真正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福柯继承了法国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他一度是马克思主义的追随者,参加过共产党。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他曾经冒死投身极左派的非法政治活动,和学生一起爬上楼顶向警察投掷瓦片,或参加与军警的街头激战。据目击者说,福柯在与警察搏斗的时候“非常勇敢”,因此也赢得了人们的钦佩。每遇不平之事,福柯总是拍案而起,为一些可怜的人们、无权的人们,比如法国囚犯、阿尔及利亚移民、波兰工人、越南难民,仗义执言、打抱不平。福柯的研究也大多与弱势人群相关,并由此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黑暗和丑恶现象进行无情的揭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