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社会工作概论
QQ咨询:
有路璐璐:

社会工作概论

  • 作者:周沛
  • 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1829547
  • 出版日期:2009年04月01日
  • 页数:273
  • 定价:¥35.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共分4篇,包括社会工作理论,社会工作方法,社会工作实务以及社会工作研究及发展。
    本书主要面向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作社会相关人员参考之用。
    文章节选
    **篇 社会工作理论
    4 社会工作理论与知识基础
    4.2 社会工作知识体系
    社会工作是助人的专业和实践。作为专业,它需要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以此证明自己的专业地位;作为实践,它也需要将实践智慧和实践经验及时总结出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以便进一步指导助人实践活动。
    2.1 知识与知识体系
    知识到底是什么,目前仍然有争议。我国对知识的定义一般是从哲学的角度出发的,如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知识”条目是这样表述的:“所谓知识,就它反映的内容而言,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就它的反映活动形式而言,有时表现为主体对事物的感性知觉或表象,属于感性知识,有时表现为关于事物的概念或规律,属于理性知识。”可以这么说,知识可以包括主观知识和客观知识两种。我们在理解知识的含义时,有必要把作为人类社会共同财富的知识与作为个体头脑中的知识区分开来。人类社会的知识是客观存在的,是一系列由事实、概念、假设和理论建立起来的系统和富于逻辑的陈述,即客观知识;个体头脑中的知识并不是客观现实本身,而是个体的一种主观表征,即人脑中的知识结构,它既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又包括概念、命题、图式,它们分别标志着个体对客观事物反映的不同广度和深度,这是通过个体的认知活动而形成的,这就形成了主观知识。
    所谓体系,按照一般的解释,是指若干有关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组成的一个整体性结构,是各个要素、部分结合在一起,并有一定结构、特定功能和共同目的的有机体。知识体系是由一套有着共同的某种联系的知识组成的有系统的知识框架,是指按一定的组合方式和比例关系所构成的、由不同类的知识所组成的具有开放性、动态性、通用和多层次特点的体系。而社会工作知识体系,就是按照一定的理论原则组合成的具有实践意义的,开放、动态、多层的系统。它既包括基于科学和实证的概念与理论,也包含建立在人的实践基础上的经验和技巧,两者共同丰富了社会工作的知识结构。
    4.2.2 社会工作知识体系概述
    社会工作者在实施专业工作的过程中,*主要的要素就是社会工作的基础知识,虽然大部分社会工作的知识基础来自于社会和行为科学的领域,然而这些知识却以其独特的方式被整合,而成为社会工作实施的专业基础知识。因此,基于社会工作实施的特殊性,这些基础知识被归整为以下知识体系,该体系也被美国社会工作教育委员会视为社会工作教育的核心课程。
    1.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美国社会工作教育委员会曾明确指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课程,也就是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的理论,包括人们生活所处的各社会环境系统的理论。例如家庭、团体、组织和社区等知识,对于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实施是必要的。这些有关人���成长和发展的知识,特别是有关人在各个发展阶段所面对的发展任务,对社会工作的实施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社会工作者为了评估与解决人的问题,必须了解人在每一个发展阶段的需要和资源,同时也要觉察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如何认定和满足这些需要,而生态系统理论帮助社会工作者了解,认知组织和团体中的行为。基于促进个人发挥社会功能的专业目标,社会工作者特别关心发**展性问题的原因,包括了解不适当的生理和情绪的影响,因为这对拟定和实施**性和预防性方案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社会工作对人在情境中的强调,社会工作专业实施的过程是以一种互动的观点,研究“社会系统如何促进或阻碍社会中的个人得到其*大的幸福”。
    2. 社会福利政策和服务
    美国社会工作教育委员会规定,有关社会福利政策的课程内容必须包含讨论影响政治和组织过程、政策的形成过程,以及在社会和经济公正性的前提下,从事社会政策分析的方法。由于社会工作对社会政策所持的观点,使社会工作系所提供的社会政策课程内容,与其他相关专业的社会政策课程内容有相当大的差异。社会工作专业所教授的社会政策课程内容,着重于了解社会政策形成过程中,存在于公部门和私部门系统中,塑造和引导社会福利系统的复杂因素。为了使社会工作的实施与专业宗旨和伦理一致,社会工作者有责任参与社会政策的拟定,并且利用社会政策促进个人、家庭、团体、社区功能的发挥。社会工作者从事社会政策和服务研究的目的,在于实现其对维护社会和经济正义的专业承诺。因此对从事社会工作的专业者而言,受压迫状况对人的影响,机会、资源、物品和服务分配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以及不公平现象对少数民族和弱势群体的影响等都非常重要。
    3. 社会工作实施方法
    社会工作者为了实现专业宗旨和目的,需要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并以专业能力促进案主的社会功能。随着社会工作者面对案主的不同,所需具备的知识和技术也有差别。案主系统被分为微观层次、中观层次和宏观层次3个不同的层次,有效的社会工作专业实施,有赖于社会工作者具备有关这3个案主层次的知识。一般来说,在大学和研究所一年级的课程内容,主要着重于综合性的实务工作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基本的专业能力,以有效协助不同层次的案主。这3个层次的工作方法包括以下方面。
    1)微观层次的工作方法
    微观层次的案主系统包括个人、夫妻和家庭。由于该层次的社会工作者大部分是通过面对面的方式提供服务,因此该层次的工作方法称为直接服务,又称作临床服务。虽然如此,直接服务却不一定限于与案主面对面的接触。
    2)中观层次的工作方法
    中观层次是指远比家人的互动关系疏远,却比组织或机构中的人际关系亲近的关系。这个层次的案主包括自助团体或**团体的成员、学校的学生、公司的同事或邻居的关系。中观层次的事件则是指个人直接接触且重要的接触面,因此中观层次的介入方法是改变直接影响案主的社会系统,例如家庭、同辈群体或学校。
    3)宏观层次的工作方法
    宏观层次的工作是由面对面的福利服务输送方式延伸而来,包括社会计划和社区组织的过程。社会工作者在这一个层次扮演的角色是专业的改变媒介,协助社区行动团体组织个人、团体和机构处理所遭遇的社会问题。社会工作者在这个层次中面对的案主系统包括居民、团体,以及存在于私部门和公部门内的不同组织。社会工作者所使用的工作方法包括社区团体和组织发展,方案拟定和发展,以及方案实施、管理和评估。
    社会工作管理是依据社会的价值观和法律,管理社会福利机构,以促进福利服务输送的有效性。依据Sarri(1987)的说法,社会工作管理是:①将福利政策转化为机构的操作化目标;②拟定和实施机构的服务方案;③经费的争取和资源的分配;④管理机构内及机构间的互动;⑤发展和督导机构的人力资源;⑥建立机构的社会地位和公共关系;⑦提供社会教育;⑧监督、评估和创新机构的服务,以增进机构的生产力和过程的总和。因此从事直接服务的社会工作者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某部分的管理工作,而且随着专业生涯的发展,许多具有硕士背景的临床社会工作者,会成为机构的督导或管理者。因此,硕士学历的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管理的知识;而社会工作的硕士课程也常包含管理的课程。
    从事直接服务的社会工作者虽然较少参与宏观层面的工作,然而由于偏远地区社会工作者与社会计划专家的缺乏,使得偏远地区的社会工作者经常需要与当地的居民和社区社会工作者合作,一同拟定方案并发展社区的资源,以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
    4. 研究
    社会工作研究方法的知识须符合科学和学术的要求,这也是知识能够不断提升的原动力,因此社会工作者必须具备使用研究结果的能力,以使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能够不断地累积。研究的能力包括研究设计的知识,以及分辨实证资料和非实证资料研究结果的专业能力。即使社会工作者从事的是直接服务工作,也需要具备单一主体实验研究设计的知识,以评估临床工作的有效性。
    5. 实习课程
    美国社会工作教育委员会认为,实习是属于社会工作教育课程的整合,它使学生能够在督导的协助下,从事社会工作的实务工作,并且提供给学生运用学校学习的机会。大部分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认为,实习使他们有机会整合学校的课程,并且学习扮演一个负责任的专业者。
    ……
    目录
    **篇 社会工作理论
    1 社会工作导论
    1.1 社会工作的内涵
    1.2 社会工作的主客体及过程
    1.3 社会工作的功能
    2 社会工作专业的历史渊源与现实发展
    2.1 西方社会工作的萌芽与发展
    2.2 社会工作专业的历史发展
    2.3 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与展望
    3 社会工作哲学基础、价值观和专业伦理
    3.1 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
    3.2 社会工作价值观
    3.3 社会工作的专业伦理
    4 社会工作理论与知识基础
    4.1 社会工作理论
    4.2 社会工作知识体系
    4.3 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的关系
    5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5.1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概述
    5.2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
    5.3 生命周期与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二篇 社会工作方法
    6 个案社会工作
    6.1 个案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
    6.2 个案社会工作的程序与技巧
    6.3 个案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模式
    7 小组社会工作
    7.1 小组社会工作概述
    7.2 小组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和职业伦理
    7.3 小组社会工作的模式
    7.4 小组社会工作的基本类型和发展阶段
    7.5 小组社会工作方案设计
    8 社区社会工作
    8.1 社区
    8.2 社区社会工作概述
    8.3 社区社会工作的目标及其价值观
    8.4 社区社会工作实务模式
    8.5 社区社会工作的介入过程
    9 社会工作行政与社会工作督导
    9.1 社会工作行政
    9.2 社会工作督导
    第三篇 社会工作实务
    10 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工作
    10.1 儿童社会工作
    10.2 青少年社会工作
    10.3 中国的儿童社会工作和青少年社会工作
    11 家庭与老人社会工作
    11.1 家庭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
    11.2 老年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
    11.3 中国的老年社会工作
    12 妇女社会工作
    12.1 妇女社会工作的涵义和理论基础
    12.2 妇女社会工作的工作内容
    12.3 妇女社会工作的方法
    12.4 中国的妇女社会工作
    13 救助社会工作
    13.1 贫困问题概述
    13.2 反贫困与社会工作介入
    13.3 中国救助社会工作的现状与发展
    14 矫治社会工作
    14.1 矫治社会工作概述
    14.2 矫治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实务
    14.3 中国的矫治社会工作
    15 企业社会工作
    15.1 企业社会工作概述
    15.2 企业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实务
    15.3 中国的企业社会\作
    第四篇 社会工作研究及发展
    16 社会工作研究
    16.1 社会工作研究概述
    16.2 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论和范式选择
    16.3 社会工作研究的方法和程序
    17 社会工作教育
    17.1 社会工作教育概述
    17.2 社会工作教育对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意义
    17.3 中国的社会工作教育
    编辑推荐语
    社会工作起源于西方工业**,经过长时期的发展,逐渐成为一门学科、一个专业、一项职业,成为许多**和地区应对社会问题制度化与专业化的方法。社会工作是应用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化与职业化的助人手法,具有特定的内涵和学理特征。本书共分4篇,包括社会工作理论,社会工作方法,社会工作实务以及社会工作研究及发展。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