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北京奥运工程及其特点
**节 北京奥运工程综述
北京在历史上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随着历史演变,逐渐出现内容丰富、体现民族传统和地方特点的体育活动。到了清朝,已形成骑射、击鞠(击球、打球、马球)、田猎、游戏、杂耍、冰嬉、武术、摔跤、蹴鞠和捶丸(球类游戏)、急递铺和贵田赤(长跑)这十大类内容。清末后随着近代教育的发展,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燕京大学等高校修建了几座简易的小型室内训练房作为学校服务的体育设施,社会上的公共体育设施只有先农坛体育场。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发展人民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方针的贯彻,北京的体育运动得到全面发展,公共体育设施的规模也有了**提高。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安排,先后建设了什刹海游泳场、北京体育馆、陶然亭游泳场、北京工人体育场、北京工人体育馆、首都体育馆以及自行车赛场、摩托车赛场、水上运动场、室内气枪靶场和一批解放军系统、区县级的中小型体育设施。据1990年统计,北京已有**级、市级、区县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57处,总建筑面积达78万m2,有观众坐席36万个。1960年建立的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和1953年建立的北京体育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育设施先进,分别拥有实验楼、教学楼、图书馆、电教馆,还有田径馆、游泳馆、体操馆、球类馆、武术馆、举重馆等校属综合体育馆。其他各类学校、企事业单位及部队内部的体育设施也有了较快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