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2 准分子激光的发现和发展
1.2.3 电子束泵浦准分子激光器的发展
电子束泵浦准分子激光的发展得益于脉冲功率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惯性约束聚变研究的牵引。1975年,卤化物准分子激光问世;1977年,美国Maxwell公司实现了300J的氟化氪激光输出;1981年,美国阿芙科实验室采用双向电子束泵浦实现了氟化氙激光的定标放大,获得了5kJ的能量输出;受到该结果的鼓舞,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LANL)从长波长CO2激光驱动器转向短波长的准分子激光驱动器研究,并与西部研究公司(wRC,后改名为热电子技术公司,简称TTC)合作,于1982年开始研制数千焦耳的Aurora氟化氪激光系统,其中包括预放(PA)、中放(IA)和末放(LAM)三个电子束泵浦大口径放大器,其中末放级光学口径为1m×1m,1988年12月实现了系统集成和**出光,输出指标为2.5kJ/5ns/96束,成功验证了定标放大和光学角多路技术。但由于Aurora工作在窄带模式,在激光光束质量(特别是光束均匀性)上不太理想,从而限制了其物理应用。尽管如此,Aurora作为准分子激光驱动器的**尝试,所采用的定标放大、光学角多路、光束合成聚焦和光学自动准直等关键技术,为后续准分子激光驱动器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