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社会心理学
QQ咨询:
有路璐璐:

社会心理学

  • 作者:刘志红 王辅贤
  • 出版社: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 ISBN:9787504563194
  • 出版日期:2007年07月01日
  • 页数:220
  • 定价:¥20.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分为十二章。**章为绪论,主要讲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发展简史。第二章为社会认知,通过对社会认知的含义、特征、主要内容、过程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阐述了常见认知偏差现象和归因理论。第三章为自我意识,主要分析了自我意识的相关理论,以及自我意识和自我行动的方法、技巧。第四章为社会态度,讲述了社会态度的定义、结构、功能,以及社会态度的形成过程、影响因素和转变方法。第五章为人际关系,讲述了人际关系的作用和人际关系建立发展的过程,分析了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第六章为社会动机,讲述了主要的社会动机理论,分析了动机受挫后的行为反应。第七章为利他行为,通过对利他行为及其种类和特点的认识,分析了利他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第八章为侵犯行为,主要讲述了侵犯行为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培养学生避免和控制侵犯行为的能力。第九章为群体心理,主要讲述了群体类别、群体规范、群体压力、群体凝聚力、群体领导、群体决策等基本理论知识,并分析和解释了群体心理的一般现象。第十章为社会影响,通过对从众和服从的形成及影响因素的分析,阐述了社会促进、社会致弱的含义和产生的原因。第十一章为大众心理
    文章节选
    第二章社会认知
    **节 社会认知概述
    一、什么是社会认知
    (一)社会认知的定义
    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社会认知是包括感知、判断、推测和评价在内的社会心理活动,而不仅仅局限或等同于其中的某一过程。例如,一个人对于他人在许多场合下的行为做出了相同的判断以后,就有可能把一些相对稳定的印象归结到那个人的身上,推测他以后在类似的情境中,将会产生类似的行为。如果一个人在许多场合下都很兴奋、激动,就可以推测他在类似的情境中也会产生兴奋、激动的行为。人们就是通过社会认知来推断他人的行为的。
    人们对他人的行为进行推测与判断时,往往根据自身的经验认识他人当时潜在的心理状态,即所谓“以己度人”。一个心胸宽广的人往往认为他人的心胸也是宽广的。但在实际生活中,这种推测与判断往往会发生偏差,特别是在复杂的情况下,判断他人的情绪状态与行为动机更加容易发生错误。
    (二)社会认知的特征
    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了固有的认知结构。因此,即使是同样的社会刺激,由于各人的认知结构不同,其社会认知也必然会表现出种种不同的特征。
    1.认知的选择性
    人们对于社会刺激的态度不同,在认知上也不同,可能认知也可能不予认知。这固然与社会刺激物本身的强度有关系,但所谓强度,主要不是社会客体本身的物理强度,而是其本身的社会意义的性质及其对认知者来说价值的大小。也就是说,它给人们带来的是奖励还是惩罚,是有益的还是无益的,各人都以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对当前的社会刺激做出种种估计与推测。如果估计某种社会刺激将给自己带来奖励,有益于自己,就会选择它作为认知对象。
    可见,人们是根据社会刺激物的社会意义的性质及其价值大小而有选择地进行社会认知的。简单地说,人们是根据社会刺激物是否对自己的生活、工作有用及有用的程度大小来决定取舍的。
    2.认知反应的显著性
    认知反应的显著性主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刺激下个人心理状态(情感、动机)所发生的某些变化,这些变化将随着个人对社会刺激意义所理解的程度不同而转移。人们的认知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绪体验的,当理解该社会刺激对个人有很大利害关系时,认知反应是十分显著的,也就是说,其情感及动机等心理状态反应强烈。如果认知该社会刺激与自己无关或关系不大,则心情很少变化,或无动于衷。
    社会认知反应的显著性揭示了社会生活丰富与否对于社会认知反应具有重要作用,说明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对于提高社会认知的敏锐度十分重要,同时也说明了社会认知主体本身的人格品质对于社会认知反应的重大影响作用。
    3.认知行为的自我控制
    认知行为的自我控制这是自我意识发挥作用的结果,它使个人的认知体验不被他人所觉察,从而使个体与外界环境保持平衡。
    心理学家麦金尼斯(Alan Loy Mcginnis)做过一个实验:用11个性质不同的词汇(其中有7个是引起不愉快情绪的词汇或者是禁忌的词汇)作为社会刺激物,把这些词汇出示给被试,让他们进行认知活动,实验者通过皮肤电反射来测定被试的情绪状态。由于被试对这些不同性质词汇认知时会产生不同的情绪状态,因而实验者还要求被试认知到这些词汇时,立即向实验者报告,实验者要观察被试的皮肤电反射与口头报告是否一致。实验结果表明,这两者并不总是一致的,出示社会禁忌性词汇时,被试很快发生皮肤电反射,但口头报告很慢,而出示其他中性词汇时,则没有发生两者的不一致。 上述实验表明,对于能激发个人产生焦虑的社会刺激,或是会引起个人不愉快情绪的刺激,个人在生理反应、情绪反应上都是非常敏感的,但认知态度却是不积极的,他会把这些刺激压抑下来,从而减少焦虑,适应社会。
    认知行为自我控制的这一特点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经常发生。例如,一个身材瘦弱的人遇到一个身材高大的歹徒,虽然他内心可能十分害怕,但他竭力使自己在表情上不表现出来,因为他知道自己越是表现得害怕,对自己就越是不利,这实质上就是自我意识在对其认知活动发生调节作用。又如,我们去看望一个重病人,感到这个病人面容憔悴,病势不轻,认知者虽然心里十分难受,但在表面上会对病人说“你比前几天精神多了”等来安慰病人,掩盖自己的真实感受。
    二、影响社会认知的主要因素
    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知主体的状况
    认知主体的状况主要包括主体的过去经验、心理定式、生理状况和人格特征。由于认知者的个人经验不同,他观察和解释人和事物的角度就可能不同。正如有的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的头脑中都有一个如同“有色镜头”的心理结构,它使人所认知的社会、人或事物都带上主体色彩。这种心理结构的组成成分有个体的知识经验、个性特征、动机、需要和情绪等。
    经验丰富的人观察他人能做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而一个缺乏生活阅历的人观察他人或者事物时,往往表现为重表不重质,只知其行为,不知其内在动机。另外,不同职业的人,***和非***由于知识经验的不同,在考察人时,各自所关注的**也就不同。如医生关注的是人的健康状况;画家关注的是人的体态、容貌、气质;***注重考察下属的口才、文字功底及组织能力等;艺术家关注的是人的外貌、身材、姿势、语调等;伦理学家关注的是人的行为举止所体现的道德品质等。又如,儿童看电影中的人物,常常简单地把他们分为好人和坏人两种,而具有丰富生活经验的成年人,则会有复杂得多的认识。心理定式是行为的准备状态。主体的认知经验不同造成其认知角度不同,因而也就导致不同的态度。认知者的心理状态不同,也会影响其认知、判断的倾向性,进而直接影响他们的认知结果。研究表明:自信心强的人和自信心弱的人认知同一对象时,前者有独立性,后者则常服从权威或易受暗示;一个具有好猜疑性格的人,对他人行为的认知多会从猜疑的立场加以分析和判断,即所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一个富于攻击性的人,常常会认为别人也好斗;一个善良的人,则常常不相信他人有害人之心;一个乐观、外向的人,易将他人也看成是热情奔放的人;而一个内向、冷漠的人,则易将他人看成是封闭且孤独的人。有的社会心理学者称这类现象为社会认知中的“投射效应”。
    认知者的情绪状态及生理状况如何也会明显影响其对认知对象的判断。它的作用是使认知过程伴以积极或消极的情绪体验,当人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时,会把周围的人看得友好些;当心情不佳时,则往往倾向于以消极的眼光看待他人。
    (二)认知客体的状况
    认知客体的某些特征是影响认知者对其判断的因素。比如被认知者的社会地位、角色类别以及外显行为的特征等都影响着认知者对他的判断。对于地位的高低差异,人们往往会认为,地位高的人比地位低的人有更强的合作性,行为动机上有更高的自觉性。由于被认知者社会分工、角色类别存在差异,所以,其对待领导关心的某一问题的看法和态度也各有不同。
    被认知者的某些习惯性行为(如手势、语气等)也会影响别人对他的判断,一个手势乱舞、语言粗鲁的人和一个举止得体、谈吐文明的人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截然相反的。
    此外,被认知者的外貌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别人对他的判断,尽管这个人的其他特征或者品质未必为他人所了解,但相对来说,外貌较好的被认知者更容易得到他人较好的评价。
    (三)情境因素
    人们所处的客观环境会影响认知者和被认知者之间的人际知觉的正确性。
    首先,人际交往的环境会影响人们相互之间的知觉正确性。当人们处于一个相互友好且不断交往的环境中时,他们容易把别人看成是与自己相似的情况,融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彼此心理的认同。相反,若处于一个激烈竞争且互不合作的人际环境中,人们相互认知往往求异甚于求同,.具体表现是挑剔多、同情少。
    其次,处于组织环境系统中不同层次的人,他们的不同的自我认识也会影响人际知觉的正确性。无论是一般的自我描述,还是在评比、评议过程中,***会以创造性、开拓性等领导型人物特征来描述、评价自己,而一般职工则以服从型特征(合作性)来描述自己。这种自我认知状况会给准确、全面认识一个人带来一定的影响。
    ……
    目录
    **章绪论
    **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社会心理学的概念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一、社会心理学是具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
    二、社会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三节社会心理学发展简史
    一、社会哲学阶段(孕育时期)
    二、社会经验论阶段(形成时期)
    三、社会分析阶段(确立时期)
    四、社会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应用案例
    参考书目
    第二章社会认知
    **节社会认知概述
    一、什么是社会认知
    二、影响社会认知的主要因素
    第二节社会认知的内容
    一、对他人表情的认知
    二、对他人性格的认知
    三、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第三节社会认知的过程及认知偏差
    一、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
    二、社会认知过程中的主要偏差
    第四节社会行为的归因
    一、归因的定义
    二、归因理论及其基本模式
    三、常见的归因错误和偏差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应用案例
    参考书目
    第三章自我意识
    **节自我意识概述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
    二、自我意识的构成
    三、自我意识的特点
    四、自我意识的个别差异
    五、自我意识的作用
    第二节自我意识发展的理论
    一、奥尔波特的自我意识发展三阶段论
    二、埃里克逊的自我意识发展八阶段理论
    三、威廉·詹姆士的自我意识三部分理论
    第三节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行动的方法、技巧
    一、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的方法
    二、掌握正确的自我行动的方式与技巧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应用案例
    参考书目
    第四章社会态度
    **节态度概述
    一、态度的界定
    二、态度的功能
    第二节态度的形成
    一、态度的形成过程
    二、态度形成的影响因素
    三、偏见
    四、态度形成的理论
    第三节态度的转变
    一、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
    二、态度转变的方法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应用案例
    参考书目
    第五章人际关系
    **节人际关系概述
    一、人际关系的含义
    二、人际关系的类型
    三、人际关系的作用
    第二节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一、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的过程
    二、人际关系的破裂
    三、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
    四、人际关系障碍产生的原因
    第三节人际吸引
    一、人际吸引的表现
    二、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三、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
    第四节人际关系的测量
    一、社交测量法
    二、参照测量法
    三、社会距离尺度法
    四、问卷调查
    五、利用量表评估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应用案例
    参考书目
    第六章社会动机
    **节社会动机的含义和特征
    一、社会动机的含义
    二、社会动机的特征与功能
    第二节动机理论
    一、国外动机理论
    二、关于个体行为动因的基本观点
    第三节动机受挫和行为反应
    一、挫折概述
    二、受挫后的行为反应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应用案例
    参考书目
    第七章利他行为
    **节利他行为概述
    一、利他行为的含义及其特征
    二、利他行为的种类及其特点
    第二节利他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生物学理论
    二、社会学习理论
    三、社会交换论
    四、社会规范理论
    第三节利他行为的决定过程及影响因素
    一、利他行为的决定过程模式
    二、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第四节促进利他行为的方法
    一、用社会规范和社会舆论促使人们形成利他动机和行为
    二、社会责任感与移情能力的培养
    三、借助大众传媒,提供利他行为的榜样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应用案例1
    应用案例2
    参考书目
    第八章侵犯行为
    **节侵犯行为概述
    一、侵犯行为的定义及特点
    二、侵犯行为的类型
    第二节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本能论观点
    二、习得论观点
    三、侵犯的生物学因素
    第三节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挫折
    二、大众传播
    三、酒精和毒品
    四、情绪唤醒
    第四节侵犯行为的控制
    一、宣泄
    二、对惩罚或报复的畏惧
    三、教育
    四、控制传媒对暴力的传播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应用案例
    参考书目
    第九章群体心理
    **节社会群体概述
    一、群体的概念及特征
    二、群体的分类
    第二节群体规范、群体压力与群体凝聚力
    一、群体规范
    二、群体压力
    三、群体凝聚力
    第三节群体领导与群体决策
    一、群体领导
    二、群体决策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应用案例
    参考书目
    第十章社会影响
    **节从众
    一、从众的概念
    二、从众行为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服从
    一、服从的概念
    二、对权威服从的实验研究
    三、对群体规范服从的研究
    第三节社会促进、社会致弱和社会惰化
    一、社会促进、社会致弱
    二、社会惰化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应用案例1
    应用案例2
    参考书目
    第十一章大众心理
    **节时尚
    一、时尚的概念
    二、时尚的���点
    三、时尚的心理机制
    第二节流言
    一、流言的概念
    二、流言产生的原因
    三、流言的影响及制止
    第三节舆论
    一、舆论的概念
    二、舆论的特征
    三、舆论的形成
    四、舆论的作用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应用案例1
    应用案例2
    参考书目
    第十二章民族心理
    **节民族与民族心理
    一、什么是民族
    二、什么是民族心理
    第二节文化与民族心理结构
    一、关于文化
    二、民族心理结构
    三、民族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跨文化心理学与民族心理学研究
    一、从民族心理学到跨文化心理学
    二、民族心理学的研究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应用案例1
    应用案例2
    参考书目
    编辑推荐语
    本书是为了适应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社会事务管理与服务类专业《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的需要而组织编写的,可作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专科学校以及各类进修班、培训班的教材,也可供心理学爱好者阅读参考。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注意吸收了国内外社会心理学及相邻学科的理论与研究成果,在阐明社会心理学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基础上,结合社会事务管理与服务类专业学生选修该课程的实际需要,介绍了社会认知、自我意识、社会态度、人际关系、社会动机、侵犯行为、群体心理、社会影响、大众心理、民族心理、利他行为等内容,力求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以加强教材的适应性和实用性。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