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世界社会保障制度形成与发展
**节 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背景条件
一、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标志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祥于*早实现工业化的英国,它是以社会救助的形式出现的。
16~17世纪,英国地主**通过大规模圈地运动剥夺农民土地,使大批农民离乡背井沦为乞丐和流浪者。圈地运动改革了英国的土地制度,同时也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许多人被迫同自己的生产资料分离,成了不受法律保护的无产者而被抛向劳动市场。为了缓和被剥夺土地的农民的反抗,防止骚乱,1536年英国颁布法令,让教会承担救助贫农的义务。1572年开征济贫税,命令审判官任命负责救济事宜的管理人员和监督员。1576年和1597年又两次颁布法令,推广感化院制度。
在1601年,英国政府正式颁布《济贫法》(旧《济贫法》)。它的主要内容有:建立地方行政和征税机构;为有劳动能力的人提供劳动场所;资助老人、盲人等丧失了劳动能力的人,为他们建立收容场所;组织穷人和儿童学艺;提倡父母和子女的社会责任;从比较富裕的地区征税补贴贫困地区。当时英国政府所提供的保障,主要是就业保障和财政补贴,兼有强迫劳动和福利救济的性质。这种保障形式是与前工业化社会结构和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18世纪,圈地运动经议会批准合法化,使贫农大量增加。1723年为减轻教区救济金负担,英国政府颁布法令要求各地设立救贫院,同时也进行院外救济。19世纪初,随着产业革命的深入,工业资产**政治力量不断壮大,终于在1832年掌握了政权。由于济贫费用逐年增加,财政��堪重负。为此,英国议会根据1817年和18322-1834年《济贫法》调查委员会的报告,于1834年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这就是英国社会保障史上重要的新《济贫法》。新《济贫法》的主要原则是:保障公民生存的义务,认为救济不是消极行动,而是一项积极的福利举措,并由经过专门训练的社会工作人员从事此类工作。
新《济贫法》对贫民实行社会救济,安定了社会秩序,对英国在19世纪的大发展作出了贡献,也为欧洲其他工业化**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制度借鉴。其他欧洲**在土地革命后,也都实行了与英国类似的贫农救济计划,如瑞士在1847年和1871年制定了《济贫法》,法国则发布了一些济贫法令。欧洲的济贫法采取了由政府出面强迫贫民劳动与救济相结合的原则,使社会团体实施的慈善救济转化成以**为责任主体的政府救济,其实质是慈善救济的发展,是宗教团体区域慈善救济的扩大化,是**对全国范围内的普遍慈善济贫。**被推进了承担社会保障责任的历史阶段,并为社会保障制度确立了**承担*终责任的原则。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诞生
19世纪80年代,伴随着工业革命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进人质的飞跃阶段,其标志是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项目——社会保险事业出台。从此,社会保障开始制度化。
德国是**个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19世纪80年代,当时执政的俾斯麦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1883年,颁布了《疾病社会保险法》;1884年,颁布了《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了《老年和残障社会保险法》。德国先于其他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制定并实施社会保险制度,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
原因之一,是德国工人运动的迅猛发展。19世纪下半叶,马克思主义在工人群众中传播开来,德国工人**为了争取自己的经济利益和劳动利益,与资产**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他们一方面强烈要求政府当局实施保护劳动权益的社会政策;另一方面自发地组织各种互助互济的民间组织。德国统治**为了缓和工人运动,也为了瓦解工人群众的各种自发组织(包括互助互济的基金会在内),被迫推出带有强制性的社会保险制度。可见,工人运动成了社会保险事业出台的催化剂。
原因之二,是为了加快工业发展和对外扩张。帝国首相俾斯麦认为,若要达到加快发展和谋求欧洲霸主地位的目的,必须安抚好国内的工人群众,调和好劳资关系,实施一整套社会政策,其中包括社会保障政策。 原因之三,是德国新历史学派的出现。新历史学派又称讲坛社会主义学派,它鼓吹劳资合作和实行社会改良政策。
德国社会保险法规的诞生,使得奥地利、瑞典、匈牙利、丹麦、挪威、英国、法国、罗马尼亚、卢森堡等欧洲**也先后实施了单项或几个项目的社会保险制度。
资本主义发展*早的英国,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颁布了《公共健康法》《失业工人法》《教育法》《退休金法》《劳工介绍法》等一系列法规。1911年颁布的《国民保险法》是英国**部社会保险立法。
这样,在20世纪初,德国、英国以及其他欧洲**普遍实行了社会保险制度,表明社会保障制度在欧洲大陆已经确立。
社会保障制度由社会救助中萌芽,以社会保险为主干,继续向外扩展,它以美国20世纪30年代颁布世界上**部《社会保障法》为标志,终于使社会保障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经济社会制度。
二、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经济条件
(一)社会化生产
在社会化过程中,由于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劳动方式的转变,工人的伤残、事故、职业病等事件时有发生。工人患病或伤残后,靠本人工资无力**,失去劳动能力后连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现代化生产过程中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劳动组织也促使劳动力过早地退出生产领域。因而提出了疾病、伤残、事故、养老等社会保险问题。同时,由于技术的进步和机器的普遍采用,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产生了劳动力的相对过剩,造成工人失业,使劳动者暂时失去生活来源。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会扩大分配上的差距。这些都需要社会保障发挥其特殊的作用。
(二)家庭保障职能退化
在农业社会中,家庭既是消费单位,也是生产单位,同时又有教育、养老和生育功能。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家庭由生产实体转变为消费实体,家庭的保障功能缩小了。家庭功能的变化,使传统的主从保障与家庭亲属保障在不同程度上逐渐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同时,社会化生产的发展,也意味着劳动力的再生产必须社会化,生活社会化的组织程度也在逐步提高,教育、卫生、城乡生活服务等都逐步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走上了社会化发展的进程,成员的个人需求往往成为一种社会的需求,于是便产生了保障社会化的要求。
(三)社会财富大量增加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物质财富的丰厚,人们的需求呈现着内容多样化和水平不断上升的趋势。基本生活需求已不仅仅是生存活命的要求,“温饱”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它的标准。社会成员的保障,从对象、内容到标准等各方面都必须置于全社会来衡量和决定,每个人需要满足的程度和生活水平必须和社会平均的水平相近。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个人与社会的需求结构大体平衡,合理的需求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财富的增加不仅为社会成员的社会保障奠定了物质基础,也规定了必须采取社会性保障的形式来利用这些社会资源。
三、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社会政治条件和思想理论基础
(一)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社会政治条件
社会保障的产生也是无产**长期斗争的结果。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只是产生社会保障的经济条件。有了这些条件,社会保障制度并不会自发产生。经济利益的分配和社会权利的分配,都取决于社会各**、各集团力量的对比。可以说,工人的坚决斗争是把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决定性因素。随着机器生产的进一步扩大,工人为争取社会保障的斗争日益激烈。19世纪70-80年代,无产**为争取自己的经济政治权益而形成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先实行比较全面社会保障制度的**是俾斯麦执政时期的德国。19世纪的德国无论是在工业化的规模还是在社会对于现代社会保障的需求方面都不能和英国相比拟,但是,如果观察德国当时的社会政治条件就不难发现,正是德国具备率先实行**社会保障的社会政治条件。19世纪下半叶的德国,无产**组织力量相当强大,成为以俾斯麦为代表的容克资产**必须正视的政治力量。1872年夏天,鲁尔矿工为争取8小时工作Et和提高工资的罢工斗争震惊了世界,资产**被迫宣布建立“社会保障法”,先后采取了一些改善工人生活境遇的措施,从而在**法律和制度上确立了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当然,社会保障具有缓和**矛盾,维护社会安定,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为资本主义生产提供数量和质量上合乎社会化生产要求的劳动力的作用,所以资产**政府在政治上支持社会保障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