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公开时刻:汶川地震的传播学遗产
QQ咨询:
有路璐璐:

公开时刻:汶川地震的传播学遗产

  • 作者:杜骏飞 周海燕 袁光锋
  •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8067119
  • 出版日期:2009年04月01日
  • 页数:377
  • 定价:¥42.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传播学是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学科交叉性使它与新闻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诸多领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也包括了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传播学研究,注定要与人类社会实践紧密相连。
    自然科学研究大多通过实验测量来取得一手数据资料,而人文社会科学中的“科学”二字,却并非等同于于自然科学。从方法来说,包括可控制的**实验、大样本调查等典型的实证研究,一方面仍与自然科学的“科学”有所距离,另一方面,其本身亦有诸多这样那样的限制及不足。加之,基于现实事件的本土化意义上的中国传播学研究,也断然不是纯理论研究及引进研究所能替代的。于是,翔实地搜集既有事实,完整而深入地探析材料与主题,以个案研究来探讨事物与事件的机理,就成为我们做具有创新性、探索性、有效性的研究的重要选择。
    文章节选
    **单元 传者分析
    研究二 新闻从业者:专业主义考量
    一直以来,中国新闻媒体从业者的专业水准总是遭到质疑和批评:新闻业受意识形态钳制太多、专业规范训练不足、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让人怀疑、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服务公众的自觉态度。但是,在对汶川地震的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新闻从业者们的专业主义表现使得中国新闻界的不良形象在国内民众心目中获得改善,西方新闻媒体也罕见地公开盛赞中国同行在此次地震报道中的专业水准和专业精神。
    那么,在这次震灾报道中新闻专业主义得以极力呈现的推动力是什么呢?作为新闻信息“把关人”的新闻从业者,他们传播新闻信息的行为和对专业身份的认同不仅仅受到个人主观意识的影响,同时也摆脱不了他们以及他们的组织所处社会环境的制约。因此在研究新闻专业主义的背后推动力时,要把它放入整个社会系统中来考察,本节将从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层面来分析这次地震报道中新闻专业主义得以呈现的背后推动力。
    一、关键词:新闻专业主义
    (一)新闻专业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新闻专业主义是资产**新闻学的重要概念。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思想起源于美国,19世纪中后期随着政党报刊的解体和媒介商业化的泛滥,新闻专业主义兴起。
    职业社会学用“专业技能、自治、承诺、责任”这四个准则来定义专业行为,其特征便是展现高超的智能、不受外界干预、利他主义以及伦理行为。在这一思想的基础上,美国社会学家Harold Wilensky认为职业专业化一般有以下步骤:“以这个职业为全时工作;建立专门的训练学校;建立专业协会;其代表人物具有政治动员的力量为行业赢得自律的法律保障;专业协会建立自律的行为准则。”①由此,我们可从媒介职业化和独立报刊的产生、新闻教育的兴办、媒介职业准则和新闻自律机制的建立等方面来探寻西方新闻专业主义起源和发展的轨迹。
    ……
    目录
    导论
    导论一 通往公开之路——汶川地震的传播学遗产
    导论二 汶川地震的新闻学启示录
    导论三 新闻权力的起与止——汶川地震灾难报道的几个伦理学思考
    **单元 传者分析
    研究一 从汶川地震看政府��媒介和受众:互动和平衡
    研究二 新闻从业者:专业主义考量
    研究三 记者:伦理学反思
    研究四 网络公民新闻的实践及反思
    第二单元 内容分析
    研究一 “政府形象”的新闻建构
    研究二 企业形象的传播学分析
    研究三 非政府组织形象的媒体呈现
    研究四 公众人物形象的多个案观察
    研究五 汶川地震中的公民形象——对中国内地主流报纸的内容分析
    第三单元 媒介分析
    研究一 极限条件下的媒介竞争法则
    研究二 深度与理性:报纸的独特表现
    研究三 声音的力量:汶川地震中的广播议程分析
    研究四 记录汶川:电视媒体的核心地位
    研究五 新兴的主流:解读地震中的网络媒体
    研究六 被释放的传播力:手机媒体的影响力
    第四单元 受众与效果分析
    研究一 网络良民与网络暴民:网络参与者的群体呈现
    研究二 媒介素养的多维审视
    研究三 汶川地震中的社会行动力 研究
    第五单元 传播环境与传播控制分析
    研究一 汶川地震中的信息公开及其动力机制
    研究二 汶川地震中谣言的传播与控制
    研究三 国际报道中中国形象的“全景扫描”
    第六单元 专题 研究
    专题一 传播秩序的反思
    专题二 公民社会的阐释
    专题三 政治粉丝与公民文化:汶川地震中政治粉丝现象 研究
    专题四 媒体中的知识分子话语——以《南方**》和《FT中文网》为例
    余论 关于汶川地震与中国社会进步的若干思考
    附录 汶川地震大事记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