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关于医药的基本理论
**章 序例
002 《本草纲目》所引《名医别录》中的合药分剂法包括哪些内容?
合药分剂法即中药的煎煮分剂方法,内容包括:
凡制作丸、散药,要先切细经阳光晒干后再捣烂。有应分别捣烂的,有应合在一起捣烂的,并随方剂而变动。如果是润湿药,如天门冬、地黄等,应当先切干曝晒,单独捣碎后再晒干。假如遇上阴雨天,应该用微火烘烤,**干燥后停一段时间,等其凉后再捣烂。
凡**用筛制成丸、散的,应用重密绢子过筛,筛完合,再放入臼中,捣数百遍,各药颜色都捣为同色,这样效果才好。巴豆、杏仁、胡麻仁等各种膏腻之药,应先熬使颜色变黄,再捣烂使其黏腻如膏,用手指捻摸有滑腻感,看起来有水润的感觉,此时再稍稍放于散剂中,一起捣成散,然后再用疏朗的绢筛筛过后,放一起捣匀。
凡煮药汤剂,应当用小火使汤剂轻微沸腾,其用水多少应严格依照方剂要求。一般大约二十两药,可用水一斗,煮药后应剩取四升左右。煎煮药液不能用铁器。煎药时一定要看清火候,不要太过或者不及。燃火的材料以木炭、芦苇为*好。煎**的水必须采用新汲的有甜味的水,流水、井水、沸水等各类用水也可。
如果服用发汗药,一定要用大火煎煮,并趁热服下。攻下药也应用大火煎熟,芒硝、大黄之类的**下汤后要再煎,然后温服。阴寒急病的**应以旺火急煎快服。补中焦脾胃的**应用慢火慢熬,温服。另外,阴寒内盛引起的发热烦躁及暑天却有阴寒积伏于体内之病,其**应在水中冷后再服用。
凡**要放入药酒中浸泡的,均应细切,用生绢盛满药材后,放入酒��密封,随寒、暑不同各浸泡一定日数后取出。各种用蜜的**,都应先在火上煎,掠去药面上的泡沫,使药色变成微黄,这样丸药可以经久也不坏。
各种熬贴痈、疽、风、湿各类病患的药膏,应将药浸在油中三天才煎煮,煎到药千时用绢滤净。如果取松脂入药膏,应煎至成丝,倒入水中,拔扯几百遍为止。以上**入膏,都应该注意火候,不要过火或者不及。**中有朱砂、雄黄、龙脑、麝香、血竭、乳香、没药等**时,应等到膏药已成之后再放入。汤剂中如果有麝香、牛黄、犀角、羚羊角、蒲黄、丹砂、芒硝、阿胶之类的**,必须将其细末研成粉,服用时冲入汤中,搅和服用。
003 《本草纲目》所旨《黄帝内经》中的六气岁物指什么?
《黄帝内经》中的六气为:厥阴之气,管理天度时气候则向着风的方向转化,在地为泉则地上**向着酸的方向转化,清冷之毒便不会产生。少阴之气,管理天度时气候向着热的方向转化,在地为泉则地上**向着苦味方向转化,寒毒之邪不会产生;太阴之气,管理天度时气候向着潮湿的方向发展,在地为家则地上**向甘味转化,燥毒之邪便不易发生,少阳之气,管理天度时气候向着火热的方向发展,在地为泉则地上**向苦味转化,使寒毒之邪难以发生;阳明之气,管理天度时气候向着燥烈的方向发展,在地为泉地上**向着辛味方向转化,于是湿毒之邪不生,太阳之气,管理天度时天气向着寒冷的方向转化,在地为泉则地上**向着咸味转化,使热毒之邪不生。
那么岁物是什么呢?就是由天地间的精华之气积聚而产生的物质,如果没有岁物,自然界的真气就会耗散。
医者**疾病时一定要明确六种转化分别治理的情况。医者应谨慎等候适宜的天气变化,不要错失**病变的大好时机。凡是以自然界变化为依据的,称为天之气,以土地变化为依据的,则称为地之气。天之气侵淫于下,地之气侵犯于内时,都应以五行中的所胜之药来**。例如湿气侵犯于下,应以风气以胜之;酸气内胜于体内,则以辛气胜之。
004 《本草纲目》中的七方指什么?分别是哪位医家提出的?
邪气流变在于发病,治病在于**,制方在于人对**的反应。方有七类:大、小、缓、急、奇、偶、复。其中奇方、偶方、**为三分制之方,大、小、缓、急者为四分制之方。
大方 大小,指方制的奇偶组成法。例如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是奇方中的小方,大承气汤、抵当汤,是奇方中的大方,这么叫是因为需要用它进攻里面的病患。病人如果兼有几种病证,一二味药就不适合,肝肾及下部的病证,必须用大方**。
小方 小方有两种:有一味主药两种辅药的小方,适合邪气单一的疾病;有分成两部分而多次服用的小方,适用于心、肺以及上焦疾病。
缓方假如病在肾而心气不足,服药宜急过,不使气味袭心,以免肾药凌心,心力更衰。缓方有五种:有以甘甜延缓之方,如甘草、糖、蜜,病在胸膈,取其留恋;有丸剂延缓之方,与汤散相比,其药效迟慢。有品味众多之缓方,药品众多且相互拘制,不能各展其药性;有无毒治病之缓方,无毒则性纯功缓也;有气味俱薄之缓方,气味薄则长于补上治上,等蔓延到下部,其药力已衰。
急方 治主病宜缓,缓可治其本;治从病宜急,急可治其标。急方有四种:有急病急攻之急方,比如中风之类的疾病;有汤散荡涤之急方,下咽易散而行速;有毒药之急方,毒性能上涌下泄以夺病势;有气味俱厚之急方,气味俱厚,直趋于下而力不衰。
奇方 奇方即为单方。奇方有两种:有独用一物之奇方,适用于病在上而近者;有药合阳数一、三、五、七、九之奇方,宜下泄不宜发汗。
偶方 偶方有三种:有两味相配之偶方,有古之二方相合之偶方,有药合阴数二、四、六、八、十之偶方,宜发汗不宜下泄。
** **有三种:有二方、三方及数方相合之**,比如桂枝二越婢一汤、五积散之类;有本方之外再加别药,如调胃承气加连翘、薄荷、黄芩、栀子为凉膈散之类;有分均等之**,如胃风汤各等分之类。
005 《本草纲目》所说的十剂包括哪些?引自哪里?
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十种,是药之大体。凡是用药的人,必须详细审查,才不会有所遗漏。
宣剂 外部感受了六淫之邪,欲传入体内,脾实而不受,淫邪郁积于胸中,天分气分窒塞不通,于是出现呕吐的症状,这就是“壅”。必须用破气的药**,如姜、橘、藿香、半夏之类,泻其壅塞。李时珍认为:壅即堵塞,宣即驱散、发散。郁塞之病,气机不升不降,传化失常,应当用宣剂**。
通剂 通即流通。湿热之邪滞留于气分,导致痛痹、小便癃闭不通,宜用淡味之药上助肺气下降,通其小便,以泄中之滞,木通、猪苓之类就行。湿热之邪留于血分,导致痹痛、肿胀、流注、二便不通等症,宜用苦寒之药下引,通其前后,以泄血中之滞,用防己之类即可。经说:味薄者通,所以淡味的药为通剂。
补剂 补药可去虚弱之病,人参、羊肉之类就是。人参甘温,能补气虚,羊肉甘热,能补血虚。羊肉补形,人参补气,凡气味与二药相同的,都是补剂。五脏各有补泻,五味各补其脏,有表虚、里虚、上虚、下虚、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经说: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形不足者补之以气。五谷、五菜、五果、五肉,都是补养之物。
泄剂 泄剂可去闭塞之病,葶苈、大黄之类即是。葶苈苦寒,气味俱厚,与大黄相比不差,能泄肺、大肠之闭。大黄走而不守,能泄血闭时肠胃中的渣秽之物。一泄气闭利小便,一泄血闭利大便。凡气味与二药相同的,都是泄剂,比如芒硝、大黄、牵牛、甘遂、巴豆之类。
轻剂 轻剂可解除闭塞。闭有表闭里闭,上闭下闭。表闭者,风寒伤体表,导致腠理闭密,阳气郁积,不能外出,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脊强等病,宜用轻扬之剂发其汗,而表症自解。里闭者,火热之邪郁抑于内,津液不行,皮肤干闭,表现为肌热、烦热、头痛、目痛、昏瞀、疮疡等病,宜用轻扬之剂解其肌,而火自散。上闭有两种:一是外寒内热,致上焦气闭,表现为咽喉闭痛之证,宜用辛凉之剂扬散,则闭自开;一是饮食寒冷抑遏阳气在下,表现为胸膈痞满闭塞之证,宜用扬其清抑其浊,则痞自泰。下闭也有两种:一是阳气陷下,发为里急后重,数至厕而不行之证,只需升其阳而大便自顺,即所谓下者举之;一是燥热伤肺,金气积郁,窍闭于上,而膀胱闭于下,表现为小便不利之证,用升麻之类探而吐之,上窍通而小便自利,即所谓病在下取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