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商业模式的力量
一个企业采用传统经营模式,其利润可能是100万,1000万,甚至1个亿,商业模式的力量就是要让我们企业的利润可以获得10倍的增长,同时它的时间可以持续10年。
在商业模式创新的过程中,伴随着企业做强做大,企业就完全有机会登陆资本市场了,2009年创业板的开启又将成长型企业上市的可能性进一步提高了。一旦成功上市,企业就具备了放大后的资本市场价值,按照现在深圳中小企业板的规律,企业资本市场价值往往就是企业年利润的25~50倍,见表1-1。
金融危机的呼啸迩来给中国众多企业带来了重大影响,但“危机”意味着“危险”与“机遇”并存。“机遇”众多,其中企业成长*大的两个机遇就是商业模式创新与对接资本市场,而且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支撑。
到底什么是商业模式?商业模式与资本运营是什么关系?中国企业如何利用商业模式实现转型升级?我们将在本章帮助读者揭开商业模式的神秘面纱。
金融危机与商业模式概述
金融危机倒逼“商业模式创新”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本质是国际经济循环的失衡。形象地打一个比喻,在金融危机当中,美国经济得了病,中国经济也得了病,那么,美国经济得什么病呢?美国经济的疾病就是“只消费、不生产、不储蓄”,中国经济的病正好是另外一个**,中国经济的疾病就是“只生产、只储蓄、不消费”。那么,这两个疾病哪一个病更重呢?哪一个病更难治呢?
我们再来打一个时髦的比喻,美国经济好比就是得了“猪流感”,而中国的经济可能就是“非典型肺炎”,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经济问题其实比美国经济问题还要严重,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猪流感相对而言还算好治的,**猪流感的方法主要就是休息、喝水,*多打打“达菲”就可以了。其实,这恰恰也正是美国经济救治、缓解的方法。对于美国来讲,“过度消费”是其主要病症,只要它减少消费的过度程度,加大储蓄力度,那么美国经济就会逐步走出困境并走向平衡。
我们再来看中国的经济,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就好比是“非典型肺炎”,中国经济当前*为严重的病症就是“产能过剩”,已经严重地影响了中国经济长期的发展。中国人“只生产、只储蓄、不消费”,在过去的5年时间里面,中国积累了大量过剩的产能,而这些过剩的产能通过休息、休养生息是无法解决的,我们非常难以走出产能过剩的困境。同时,非常关键的一点,在这次针对全球金融危机的过程当中,中国在**以美国金融危机为代表的“猪流感”的过程当中,从某种意义上加大了中国经济未来患上“非典型肺炎”的可能性。
中国经济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当中,4万亿的投资计划,上半年7.3万亿,全年预计10万亿新增银行贷款,这些巨大的投资拉动都将进一步放大中国的产能,而这些产能的进一步放大,将加快中国产能过剩的被动局面。���就是我们所讲的,在这次**美国“猪流感”的过程当中,某种意义上已经加大了中国经济未来几年出现“非典型肺炎”的可能性,即产能严重过剩的集中爆发,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警惕。当然我们这里讲的是经济领域,不是说日常的生活健康。中国日益加重的产能过剩的严峻挑战,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家,都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产能过剩非常难以解决,因为它所涉及的是一个非常庞大而复杂的问题。我们投资一个产能,实际上并不仅仅是设备投入,在产能总体投资中设备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有了设备就需要有土地去承载,有厂房去遮盖,有原材料库存去维持它的运转,要有管理团队和工人去进行设备管控。所以,如果我们在设备上投入1000万,那么在整个前前后后的产能整体投入将达到5000万。如果企业停产、限产,就是说我们也像美国治“猪流感”一样,我们也休息,那么企业的投资就都浪费了,所以企业没法休息也不应该歇着,休息就意味着投资沉没了,但如果企业加足马力生产,就会发现生产得越多可能亏损就越多。进也不是,退也不是,这种状况导致中国经济产能过剩的难题化解起来颇为艰难。
为什么中国经济过去10年GDP高速增长,但民营企业的利润却没有快速增长,其实就源自一个核心困境,就是产能过剩。中国企业的利润微薄,金融危机后出现了批量企业亏损现象,甚至有部分地方出现批量企业倒闭的状况,这些都是产能过剩的恶果。
中国过剩的产能实际上在过去5年里就已经非常严重了,那么,为什么中国的产能过剩没有明显发作呢?原因就是在过去的5年里美国人寅吃卯粮,拼命提前消费,美国人的过度消费实际上缓解了中国的产能过剩,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是美国人拼命消费延缓了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发作!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美国人开始节省起来,开始储蓄、不再湖吃海喝,从长期来讲有利于国际经济秩序恢复平衡,但是从短期来讲,对中国的出口制造业将形成巨大的负面冲击。所以截至2009年上半年,中国的出口制造业依然是非常大比例的负增长。
那么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国政府通过4万亿的投资,通过10万亿新增银行贷款,来拉动了我们的消费。这又一次延缓了中国产能过剩爆发的时间点,但是如果有**,中国政府的投入也遇到瓶颈,因为**的钱也不是无休止的钱,那么这个时候,中国的产能过剩就会面临更大的挑战。
所以说,总结起来讲,对于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在2009年数据上全面回暖我们没有任何担忧,因为我们**的投入、银行的新增贷款都上升到了历史高点,但是这个历史的高点,进一步放大了中国本已过剩的产能,所以我们要关注这一巨大的潜在风险。两三年以后,美国消费者如果进行储蓄、合理消费,中国政府的投资增速趋于平缓,而这3年里产能又被进一步放大,那么届时中国的产能过剩可能将面临进一步爆发的严峻挑战。我们的企业界、政府都要对此有清醒的前瞻性认识。
企业上马新的设备,上马新的产能,一定要特别警觉。因为一旦上了新的产能,你可能就会把过去挣的钱吐回去,其实做企业挣钱并不难,或者说做企业短期之内挣钱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持续赚钱。那么做企业*艰苦的一点,或者说*困难的一点,就是持续赚钱,因为你完全有可能后面几年没做好,就把前几年辛苦赚的钱全部吐回去了。而*容易让我们把钱吐回去的方式就是上马产能,因为它是一个固定投资,往往是一个沉没的投资。
所以,提醒各位企业家,对于企业家来讲,控制成本并不是*重要的,并不是*关键的,控制固定成本才是*重要的,甚至为了降低固定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我们的总成本。如果企业的成本构成是“低固定成本、高变动成本”,企业的经营风险就会大大降低,企业系统性地抗击重大风险的能力就会得到大大提高。所以企业家要注意,我们听过很多的培训课程都在讲,要控制成本,但是其实更重要的是控制和降低企业的固定成本(沉没成本),这才是*重要、*有价值的经营理念。这样一来,企业抗风险能力、战略灵活性、创新弹性就会大大提高。这也就是现在风险投资非常关注“轻资产”、“轻公司”项目的原因,因为这样的投资能够灵活地应对经济紧缩期的风险,无论今天经济是紧缩,还是很景气,它的抗风险能力都比较强。
2008~2009年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的企业无疑是雪上加霜,对中国经济是雪上加霜。想必大家都非常赞同这个观点,但是我想强调的侧重与各位读者可能完全不一样。我想强调的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全球金融危机只是“霜”,中国宏观经济自身的问题才是“雪”,企业自身的问题才是“雪”。套用毛泽东同志曾经讲过的话就是,“内因才是主要的原因,外因是次要的原因,是辅助的因素。”
如果我们的企业在金融危机来临以后遇到了困难,资金周转困难了,利润下降了,销售额下降了,不要把这一切都简单地归结于金融危机,我们要清醒地知道企业自身出了问题才是真正主要的病根,中国宏观经济环境自身出了问题是主要的病根,而发源于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只是一个导火索,只是一个外因,一个次要的、一个辅助的因素。我们千万不要认为“金融危机是个筐,凡事都往里头装”;企业不好了,宏观经济出问题,都是金融危机惹的祸,这种意识必然阻碍或延误对各类事务的正确判断,影响我们找到真正正确的解决方案。所以说,每一个人都要清醒地认识到,金融危机对中国的经济、对中国的企业的影响都只是“雪上加霜”而已,我们自身的问题才是主要的问题,我们应该从自身进行改变和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