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天籁之音
文学起源于民间,起源于人类抒发和交流的需要。当先民们的生命情感不再仅仅以笑声、哭泣、呼喊等简单方式来宣泄,而是用一种富有韵律的文字形式来表达时,朴素的民间文学也就宣告诞生。民间文学是我国神圣文学**中的天籁之音,其实质是民众为了生活的有序与精神的完满而主动进行的一种情感展示与文化创造。当文人文学逐渐发展起来以后,民间文学仍然代表了一种拙朴刚健的草根文化而在民间社会中世代传衍。正是这一股股流淌于民间的源头活水,在一直滋润、浇灌着一部至为厚重的中国文学史。
《诗经》是我国**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多年间的诗歌305篇。其内容涉及中国早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丧葬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在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其中“风”和“雅”中收录的民歌*有文学价值,有的咏唱了人们的日常劳动生活,有的歌颂了人们对本民族的热爱,有的反映了当时青年男女的爱情和婚姻状况,有的表现了当时的**对立和被压迫者的反抗。这种“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有着深刻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基础。雅诗和颂诗是当时的上层社会在特定场合所用的乐歌,也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历史社会生活。
《诗经》里的作品在当时都是配乐演唱的,根据音乐的不同,它们被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风”是15个地区的土风民谣,大部分是民歌,共160篇;“雅”大多为**士大夫所作,少数为民歌,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105篇;“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歌舞乐曲,共40篇。其表现形式以四言为主,主要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后人遂将风、雅、颂与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常常在一首诗中交错使用,构成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事实上,比、兴手法就是把主观情感客观化、物象化的途径,它对我国古代诗歌以含蓄蕴藉、韵味深厚而见长的民族风格和美学特征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