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了大事,拘点小节 俗话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事实果真如此吗? 如果你是皇帝,天下唯你独尊,可以。比如曹丕称帝后,让朝廷大臣在文学家王粲的追悼会上学驴叫,因为王粲生前好听这声音。曹丕可以不拘小节,因为他是皇帝。如果在继位前这样,下场就和曹植一样了。 本来曹操很喜欢曹植。首先是文采好,别的不说,为铜雀台所作的《登台赋》,曹操很欣赏。另外,平时考问曹植政治之事,也对答如流。如果曹植为大事着想,自我约束,行为检点,那登上皇帝位子的就是他了。 然而可惜的是,曹植是天生的文学家,却不是合格的政治家。做事像个孩子,只管做,不想后果,只顾眼前洒脱就行了。 有一年,曹操带兵攻打东吴,留曹植守卫邺城,后来孙权投降,曹操得胜回邺城,一到家就有人状告曹植,称其‘‘擅开司马门,且奔驰于驰道。 ”把曹操气坏了。原来“司马门”是魏宫正门,只有曹操本人车驾可以出入;而“驰道”是天子专用车道,宽50步,极为雄伟,曹操比天子还“**” ,也建造了“驰道”。 曹操不在家,曹植得意忘形,玩疯了,其实,他哪儿有篡位的野心呢?但曹操可不这么想,“我还没死,就要取而代之?!” 曹植不只因为“擅开司马门,且奔驰于驰道”令曹操反感,还由于他对工作极为不认真,酗酒误事,更令曹操气愤。有一次曹仁被关羽围攻,曹植奉命援救。本来这是好好表现的机会,但曹植却没有控制住自己,因酗酒误了大事。至此曹操完全对曹植失去了信心。 由此可见,要想成大事,不仅不能放任自己,疏忽细节;相反,越注意细节,越“拘小节”,越容易成功。 很多人认为自己的能力很强,可就是等不到飞黄腾达的机会,于是便埋怨上天,埋怨别人。真是上天有意和他过不去,别人有意压制他吗?事实恰恰相反。其实,在别人看来,他不但没有**的才华,还常常把工作弄糟;不但待人没有礼貌,还经常自以为是……总之,缺点多,优点少。 为什么对同一个人的评价会有如此大的不同呢?因为自己评价自己时,往往只看大的方面,所以,好的评价往往更多;而别人做出的评价都针对的是小的方面——有没有按时把工作做完、对待客户是不是殷勤有礼、是不是经常与同事闹不愉快等等,如此,那些平时“不拘小节”的人给别人留下的往往就是坏印象。 所有人都知道,评价一个人要看整体,看大局,但在与陌生人交往时,几乎所有人都会根据这个人的穿着和言谈形成对这个人*初的印象。哪怕对方仅仅穿了颜色不协调的袜子、系了太花哨的领带或者丝袜上有个不起眼的小洞,我们也会心生���感。 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现代人的人际交往也越来越快餐化。以前,两个人交往时都会试图更多地了解对方,更全面地了解彼此。现在,由于交往的对象过多,交往的目的越来越功利化,人们主动了解交往对象的欲望和行动越来越少,所以,即使相处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依然不习惯从整体看人,仍然习惯从某一细节之处得出结论。比如,评价一个人有没有诚信,只根据他平时有没有及时兑现自己的承诺;评价一个人对待工作有没有责任心,只看他下班时间是留下来继续做完没有完成的工作,还是放下工作立刻回家。 很多人认为,用细节评价人和事物的方式有点以偏概全,真的是这样吗?并非如此。一个人以怎样的态度对待细节,他就会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大事。因为人的思维和行动是有“惯性”的。所谓的“惯性”就是习惯的力量,一个平时大大咧咧的人,即使遇到大事也不会变得思谋缜密;同样,一个平时做事认真精细的人,遇到大事更会精益求精。有人说:“习惯决定命运。 ”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一个人的思维和行动一旦养成了习惯,以后再思考或行动,除非刻意改变,否则就会自然而然地按照习惯的方向前进。如果这个习惯是好的习惯,那么事情就会取得好的结果;相反,事情就会弄糟。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通过一个人在小事上表现出来的习惯,是完全可以预测出他遇到大事时的作为的。 在现在这个社会,“不拘小节”的人越来越不受人欢迎,更无法获得成就大事的机会。只有那些对自己认真、做事情一丝不苟的人,才会受到命运的嘉奖。 有家招聘**管理人才的公司,对一群应聘者进行复试。尽管应聘者都很自信地回答了考官们的提问,但*终却未被录用,只有怏怏离去。这时,一位应聘者走进考场后,看到地毯上有一个纸团。因为地毯很干净,那个纸团显得很不协调。这位应聘者便弯腰捡起了纸团,准备将它扔进纸篓里。这时考官发话了:“您好,朋友,请看看您捡起的纸团吧!”这位应聘者迟疑地打开纸团,只见上面写着:“热忱欢迎您到我们公司任职。”几年以后,这位捡纸团的应聘者成了这家**公司的总裁。……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