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现代化发展动力论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现代化发展动力论

  • 作者:孙谦
  • 出版社:安徽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1105452
  •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01日
  • 页数:238
  • 定价:¥15.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811105452
    • 作者
    • 页数
      238
    • 出版时间
      2009年06月01日
    • 定价
      ¥15.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本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始终贯彻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终决定力量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以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为序,通过探讨在现代化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社会基本矛盾的表现及其解决的方式方法的变化,来剖析中国现代化的主要动力及其转换。具体来说,**章分析了中国现代化发展动力的理论基础,分别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理论以及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对马恩社会发展动力论的解读和发展。从马恩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及无产**革命家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解读中可以看出,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要正确地理解这个系统,必须抓住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这条主线,仔细分析社会主要矛盾,找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二章到第四章,分别研究了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革命动力、改革动力以及创新动力。第二章分析了近代以来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指出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大绊脚石,论证了革命因其扫除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制度障碍,从而起到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第三章首先分析了中国现代化因把**斗争作为动力而“误入歧途”,然后分析了改革是如何推动中国的现代化渐渐走上正轨的。第四章分析了中国现代化因改革而渐
    文章节选
    **章 中国现代化发展动力的理论基础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特定阶段。为了探讨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动力,首先要梳理一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但是其主要的立足点还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动力论。马克思恩格斯以后的经典作家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等都对社会发展动力进行了阐述。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历史考察,将有助于我们对中国现代化发展动力的理解和认识。
    **节 马克思恩格斯论社会发展动力
    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核心问题。研究社会发展的动力,不仅可以使人们得到一个对社会历史演进的合理的解释,而且还可以以此思考社会历史的将来,为人类社会中合目的的活动提供有益指导。
    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呢?自古以来,已经有相当多的先哲曾经思考过这一问题,也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思想。不同社会历史观的思想家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各不相同。自然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可以归结为某种自然现象、自然物的作用;神学历史观则认为,社会的发展是某种神的意志的体现,神的旨意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本主义历史观从人本身去寻求社会发展的动力,把抽象的人性看做社会发展的动力;理性主义历史观主张“**精神”是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始源和基础,人类社会是“**精神”实现的过程。另外,利益驱动论、英雄动力观、竞争动力观、民本动力论等,也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作了探讨,对社会发展动力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经验猜测到理论论证、由外在探索向内在追寻的不断深入的过程。然而,由于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马克思之前的思想家们都没能科学地回答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发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从而科学地回答了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
    一、社会发展动力必须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中去寻找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人们在社会历史领域都是唯心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者至多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考察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旧唯物主义由于不了解人的本质和社会生活的本质,因而在社会历史领域陷入了唯心主义。恩格斯指出:“旧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内自己背叛了自己,因为它认为在历史领域中起作用的精神的动方是*终原因,而不去研究隐藏在这些动力后面的是什么,这些动力的动力是什么。”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对社会发展动力问题的研究比前人更进一步。他“认为历史人物的表面动机和真实动机都决不是历史事变的*终原因,认为这些动机后面还有应当加以探究的别的动力”。因此,他提出了“动力的动力”的**命题。他告诉人们,寻找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不能仅停留在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上,还要深入到它的背后。他的这一设想是天才的,但是,他的结论却是荒谬的。黑格尔“不在历史本身中寻找这种动力,反而从外面,从哲学的意识形态把这种动力输入历史”,即他把“动力的动力”归结为“理念”,归结为一种神秘莫的客观精神。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对“动力的动力”进行了新的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引起了马克思的注意。在他担任《莱茵报》编辑期间,莱茵省发生了几件涉及“物质利益”的事情。这促使学法律出身的马克思开始思考各种社会经济问题,探讨物质利益同**和法的关系。他意识到了物质经济利益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只能从物质资料的社会生产活动中去寻找。
    首先,马恩认为,物质利益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因。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全部人类历史的**个前提。恩格斯说:“现代唯物主义把历史看做人类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说,有了人,我们才有历史。人总是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生活的,这种条件包括已有的自然物质条件(如地理、地质、气候等)和由人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后者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马恩指出,人们“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因此,马恩认为,人们为了生存所进行的创造物质生活条件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开端。而人们的这种社会实践活动,是受一定的物质利益驱动的。马克思恩格斯充分肯定物质利益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一文中,马克思指出:“法的关系正像**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恩格斯在谈到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错误观点时,写道:“马克思从黑格尔的法哲学出发,得出这样一种见解:要获得理解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钥匙,不应当到被黑格尔描绘成‘大厦之顶’的**中去寻找,而应当到黑格尔所那样蔑视的‘市民社会’中去寻找。”什么是“市民社会”呢?恩格斯接着又作了补充:“关于市民社会的科学,也就是政治经济学。”在这里,恩格斯实际上指出,要理解社会发展的动力,必须从经济生活、从人们的物质利益中去寻找。马恩认为,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的。进入**社会后,人类被分裂成在经济利益上对立或有差别的若干**,不同**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也都是由物质经济利益引起的。恩格斯指出,土地占有制和资产**之间的斗争,正如资产**和无产**之间的斗争一样,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尽管历史上有许多**斗争或革命的真实面目被宗教等外衣掩藏起来,也根本是为着十分明确的物质的**利益而进行的,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一切争取解放的**斗争,尽管它必然地具有政治的形式(因为一切**斗争都是政治斗争),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经济解放进行的”。这一点不仅适合于政治斗争,而且适合于其他斗争。比如恩格斯说:“16世纪的所谓宗教战争也根本是为着十分明确的物质的**利益而进行的。”不仅**社会,一切社会的发展都起因于物质经济利益。恩格斯指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物质利益、经济条件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的发展。
    其次,马恩**次把物质资料的生产劳动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物质利益是促使人们进行创造性实践活动的动因,但它还不是创造性实践活动本身。人的社会劳动这种实践活动才是社会发展的基础。马克思认为,“全部人的活动迄今都是劳动”。马克思非常赞赏黑格尔把劳动作为人的本质。在黑格尔看来,和动物不同,人主要的不是靠自然界直接提供的东西,而是靠自己的劳动去加工自然的物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他认为,人之所以成为人,是由于劳动;人由自然状态过渡到社会状态,成为社会的人,是由于劳动;个人与社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社会关系的复杂化,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的加深,也是由于劳动。如果没有劳动,也就没有人,没有社会。所以,劳动是人的本质,是人从自在发展到自为的关键。马克思称赞“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然而黑格尔把人看成是“**精神”的外化,把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归结为理性的活动,他所理解的作为人的本质的劳动并不是人的生产实践活动,“黑格尔**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马克思则认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马克思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历史的钥匙。恩格斯也指出,劳动“是一切人类生活的**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在劳动中,“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劳动不仅创造了人类的生存资料和生产资料,而且还形成了意识形态诸形式,“宗教、家庭、**、法、道德、科学、艺术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
    ……
    目录

    前言
    **章 中国现代化发展动力的理论基础
    **节 马克思恩格斯论社会发展动力
    一、社会发展动力必须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中去寻找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三、受社会发展根本动力决定的几个动力问题
    第二节 社会发展动力论的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解读
    一、列宁斯大林各有强调的社会发展动力论
    二、毛泽东突出矛盾的社会发展动力论
    第三节 社会发展动力的系统考察
    一、社会发展动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二、把握主要矛盾,促进社会发展
    第二章 扫除中国现代化体制障碍的革命动力
    **节 旧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困境及其原因
    一、旧中国现代化的缓慢发展及其制约因素
    二、IH中国的政治制度阻碍现代化的发展
    三、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大绊脚石
    第二节 革命是破解旧中国现代化发展困境的钥匙
    一、改良之路在中国行不通
    二、只有革命,才可能走向现代化
    三、革谁的命,怎样革命
    第三节 革命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对现代化的有限推动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为开辟现代化新道路做好了准备
    三、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第三章 推动中国现代化走上正轨的改革动力
    **节 不改革就死路一条
    一、革命不是**的
    二、矛盾动力论的缺陷
    三、**斗争动力论之误
    四、拨乱反正,寻求新的动力
    第二节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一、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二、开放是对外方略的改革
    三、改革是全面的社会变革
    四、改革推动中国现代化走出新路
    第三节 中国改革的目标与途径
    一、中国改革的目标
    二、中国改革的途径
    第四章 中国现代化迈向新征程的创新动力
    **节 新阶段,新要求,新动力
    一、深化改革呼唤创新动力
    二、适应全球化时代急需创新动力
    三、创新是改进中国发展模式的必由之路
    第二节 推动现代化全面发展的创新体系
    一、“创新”及创新理论
    二、作为发展动力的创新体系
    三、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
    第三节 创新推动中国现代化迈向新的征程
    一、只有创新,才能抓住机遇
    二、只有创新,才能进一步深化改革
    三、通过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是整合中国现代化动力的核心力量
    **节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事业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二、党的领导是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坚强保证
    三、党的自觉转型促进了中国现代化动力的转换
    第二节 执政兴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一、执政与兴国密不可分
    二、党的执政能力事关**振兴、民族大业
    三、始终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要务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