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走进创新思维时代
当新世纪的钟声敲响的时候,许多人怀着好奇的心情猜测着:这个刚刚到来的21世纪是个什么样子的时代呢?
答案也是各种各样的:有人认为新世纪是电脑与信息的时代,有人认为新世纪是生物与遗传工程的时代,还有人认为新世纪是儒家文化复兴的时代,如此等等。
笔者则认为,对于艰难跋涉于现代化征途中的中国人来说,21世纪必然是、也只能是一个“创新思维的时代”。
一、跳出传统的守旧观念
“创新”这个词,也许是近两年使用频率*高的词,翻开报刊,打开电视,读各级领导的指示,听下岗工人聊天……举国上下都在“创新”、“创新”。
然而,口头上的“创新”距离实践上的创新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因为任何创新都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而我们长期生活在一种僵化的体制下,头脑中充斥着各式各样的守旧观念。比如:
1.无创新欲望,得过且过,当**和尚撞**钟;
2.认为现有产品和技术已完善,不需再创新;
3.迷信权威和传统,不敢提出挑战;
4.怕失败,视失败为耻,怕别人嘲笑;
5.怕被说是出风头、搞特殊、别有用心;
6.习惯于按老规矩或老习惯办事;
7.不愿离开自己的专业,不愿学其他专业来为自己的专业服务;
“风水”。
直至**,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依然存在着许多扼杀创新的态度,这种态度正是传统守旧观念的流毒,请想一想自己,你对新事物、新观念和新方案是否有如下的一些想法:
1.我们从来没这样做过呀!
2.这改变太激进了!
3.有别人试过这做法吗?
4.成本太高了吧?
5.这不是我们的职责。
6.我们以前就做过啦。
7.我们没有时间。
8.我们规模太小做不来。
9.这样其他的设备就会闲置下来。
10.你别开玩笑了!
11.我们的竞争对手这样做吗?
12.我们回到现实来吧!
13.这才不是我们的问题呢!
14.为什么要改?以前还是运作得不错的。
15.你超前时代十年。
16.我们还没准备好做这样的事情。
17.我们没有这也做得很好啊!
18.老狗学不来新把戏。
19.领导**不会赞成的。
20.我们会变成别人的笑柄。
这就是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导下,人们感到一切变动都不必要,一切新的都是坏的。在那样的社会条件下,正如鲁迅所说:“连搬动一张桌子都要经过流血斗争。”
传统教育体制扼杀创新
在传统社会走向现代化社会的过程中,甚至到现代化完全实现之后,传统的文化意识和价值观念依然存在,并且继续对人们的创新思维过程产生着消极影响。
在教育方面,传统文化的影响似乎更为明显。有位西方教育学家认为,一般情况下,小孩子的头脑中总是盘旋着许多莫名其妙的新想法,而成人们总惯于认为这些想法荒唐可笑、不屑一顾。每当小孩内心一阵冲动,站起来想发表自己的看法时,他常常会招来一顿训斥:“坐下!别插嘴!”成人们也许没有想到,一个颇有天分的未来发明家就在这样的训斥声中被扼杀了。
这种情况在我们中国更为普遍,相对于西方现代化**来说,我们的传统文化色彩更浓厚一些。
传统文化提倡求稳意识,而轻视风险精神。一般情况下,任何创新总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它使你有可能犯错误,有可能失败,有可能受到亲朋好友或者竞争对手的嘲笑,甚至有可能遭受重大的经济损失。即便是一个小小的创新想法,也有可能让你在众人面前丢脸,或者让你考试不及格。面对这些风险,你还有多少创新的勇气?
传统的守旧观念必须加以破除,因为我们正站在新世纪的大门口,应该亳不犹豫地走进这个创新思维的时代。
二、径济领域:市场竞争显智慧
相对于传统社会来说,现代化社会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一般来说,现代化社会在经济上的特征是市场经济,而不是自然经济或计划经济。在现代市场经济——不论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还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和社会的运转轴心仍为经济。经济生活成了全社会的核心领域,是人们日常关注的焦点,商品原则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甚至渗透到文化艺术和道德情感这类它本不该插足的角落。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与之相适应的“以经济为本位”的思维方式便应运而生,其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经济发展是头等大事,是一切工作必须围绕的**;第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某种理论、主义或原则只有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并产生对人民群众有益的效果,才是值得我们坚持和倡扬的客观真理;第三,更新人才观念,只要学有专长的人才都应充分调动其积极性,而不必斤斤计较其宗教信仰、性格癖好等方面的问题。
在现代化社会或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体是多元的,各主体之间不是一种纵向的金字塔关系,而是一种横向的平等关系。主体与主体之间的横向竞争成了社会生活的主旋律之一。
竞争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正是因为有了竞争,智慧和创新才能派上用场。即使在传统社会,一旦社会竞争激烈起来,“谋士”和“点子”也会大走红运,像春秋战国时的“养士”,三国时代的“三顾茅庐”等。
企业竞争的三阶段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尤为激烈。从经济发展史的过程来看,企业竞争的**不断发生转移,并且出现了三个不同的竞争阶段。
在**阶段,企业的规模都比较小,它们**进行的是物质领域的竞争,争原料、争设备、争市场。因为这些东西与企业效益直接联系,一旦竞争成功,效果会立竿见影地显出来。
在第二阶段,企业看到了“物”是死的,而人是活的,企业有了人才就能迅速发展。于是人才竞争成为企业竞争的**,许多大公司使尽一切方法延揽人才。比如美国通用公司为了得到一位**的电气工程师,在多次“挖墙脚”没有挖到的情况下,不惜花费巨资,把那位工程师所在的公司整个买了过来。
在第三阶段,企业认识到“人才”分为两种,一种是技术型的,另一种是智囊型的。前者请来就能用,马上见效益,而后者尽管投资大、收效慢,但却能够对企业的整体效益和长远发展产生无法估量的价值。于是,智囊型人才在市场上成为竞争热点,咨询、策划、 顾问之类也成了时髦的行当,而“点子大王”一时也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
曾任IBM公司总裁的托马斯•沃森认为,IBM公司的成功不是靠资源的调配,也不是靠研究部门或推销部门的勤奋工作,主要是靠全体职员开动脑筋进行独立思考。沃森指示,在IBM的所有厂房和办公室内都挂上写有“思考”两个字的牌子,以便随时提醒人们什么事是*重要的,不要因为每天的杂务而忘记了思考。无论大会小会,只要沃森到场发言,总要把“思考”的牌子挂在身后,似乎在对听众说:“如果你们没听清我的发言,至少应该记住思考两个字。”
企业家们直接在竞争的**线搏杀,他们当然深谙“有智者事竟成”的道理。而且,从实际的操作过程来看,有些创新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才能实施或取得成效,但是也有很多创新只是一个纯而又纯的创新,完全是智慧头脑的思维杰作,你只要知道了就能实施,只要实施了就能收效,不需要额外投入资金、技术或人力。这样的创新是企业家*感兴趣的。
我们来看两个实例:
1.日本有个“东洋人造丝公司”,他们在生产中遇到一个难题,即合成每根纱的5根线粗细总是纺不均匀,技术人员想尽办法也解决不了这个难题,大量次品直接影响了公司的效益。这时有个生产班长建议,既然5根线纺不均匀,何不索性生产一种表面粗糙的面料,给一贯追求光滑闪亮衣服的顾客来个惊奇呢?公司采纳了他的建议,结果这种表面粗糙、质地柔软的新型面料投放市场后,很受顾客欢迎。次品的处理办法通常是降价销售,而日本那家公司转换思路,使次品摇身一变为畅销品,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假若一条条崭新的西裤挂在巴士站上,无人认领,你猜想路人会有什么反应?其实这是以色列一间成衣厂想出的怪异宣传招数,希望能促销他们生产的西裤,顺手牵羊取走裤子的市民对这家慷慨的成衣厂赞不绝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