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情意领域
1.自我认识——奠定孩子一生的基石
人贵育自知之明
中国有句经典名言:“人贵有自知之明。”在古希腊一座智慧神庙大门上,也写着这样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古希腊人把它奉为“神谕”,认为是*高智慧的象征,许多哲人也都这样告诫人们。
联系到家庭教育,孩子小时候入学测试的**种能力就是自我认识能力,要能说出自己的姓名、年龄、属相及家庭住址;能了解并说出自己身体各部位的名称。到了青少年时期,自我认识的范畴又开始不同。孩子们会为自己是谁,为什么活着而困惑。孩子每天都要面对身体的变化和许多无法理解的事情,这些都可能引起孩子内心剧烈的斗争。对他们来说,在这
一时期,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彷徨。所以,帮助孩子获得一种健康成长,
使其稳定发展的自我认识能力,是多么的重要啊!
人的自我认识能力始于婴幼儿时期
人的自我认识能力,是从婴幼儿期开始形成的。孩子*初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手脚是属于自己的。他吃自己的手或啃自己的脚,就像对待任何其他的身外物品一样。这时候的孩子还分不清自我和非我。在家长不断地灌输培养下,随着宝宝长大,他们会逐渐形成以下的自我认识:
1.形成积极的身体认识
包括认识自己的身体特征、器官名称、身体各部分作用和相互之间的关系等。
2.认识自己的性别,并形成性别认同
3.有符合年龄特征的自理能力
比如两岁以下的宝宝基本能做到自己吃饭、喝水;两岁以上的宝宝逐渐形成独立生活的一些简单的自理能力,比如脱裤、解决大小便等。
4.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的认识和自我**意识
孩子一岁多后,在清醒的状态下,会自己上厕所或者告诉爸爸妈妈要上厕所。如果有饭前洗手的习惯,到吃饭的时候,孩子会主动要求洗手,即便表达能力不很清楚,但是孩子会拽着家长到洗手间,伸出手示意要洗手。
5.理解个人财产并会对其负责
比如,1~2岁的孩子,有的虽然还不会说话,但是已经会和别人玩“给你,给我”的游戏。他拿着一块饼干吃,阿姨说“给阿姨吃点”,他不给;阿姨随手拿出一串钥匙,摇着发出声响,他伸手要,阿姨给他了。过了一会儿,阿姨要把钥匙拿回来,他给了。这样孩子有了朦胧的意识,知道哪个是自己的,哪个是他人的。
6.能区别自己和别人,同时建立简单的社会关系认知
3岁左右的孩子,在自我认识上却开始表现出不同。我们先从一个简单的例子开始谈起:
某幼儿园在评估学生的“自我认识”时,采用了与幼儿一起游戏谈话的方法来了解孩子对自己的年龄、性别、家庭成员、家庭住址及所在幼儿园班级的认识程度。
因为就这些方面的问题学校曾在家长园地里贴过��多的育儿“温馨提示”,老师相信宝宝们应该能很好地完成谈话,但没想到个别小朋友连自己几岁了都不知道,有的说一岁,有的说两岁;当问到家住在哪里时,有孩子说:“我家住在小区里面。”老师问:“你家住在哪个小区里呀?”“就是我家的那个小区呀。”弄得老师哭笑不得。老师问:“爸爸妈妈和宝宝玩吗?”有的宝宝回答的是“不知道”。还有的孩子连自己的性别都搞不清;另外有一个孩子说不上来自己所在的班级。当然也有几个回答比较棒的孩子,他们不仅能够很好地回答上述问题,连爸爸妈妈的手机号码都能说出来,甚至在家经常打电话给爸爸妈妈。
这次谈话活动折射出孩子在自我认识能力方面的区别。而这些方面的认识对于幼儿园的孩子很重要,假如孩子不小心走丢了,别人问起他的家庭住址等时,他一问三不知,别人怎么把他送回家呢?孩子本身*基本的自我认识能力都缺乏了,更别提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来建立自信心和胆量了。
出现这些问题的责任并不在孩子身上,如果家长经常给孩子灌输各方面的知识,孩子就不会连自己几岁或是家住在哪都说不上来了,如果老师曾经跟孩子聊过这一话题的话,而不仅仅是在家长园地栏贴张纸条,我们的孩子也许就不会这样了。
做游戏可队培养宝宝的认识能力
上面的例子也已经让我们认识到了培养孩子认识能力的重要性,针对这样的情况,专家通过研究发现,对幼儿来说,用游戏训练认识能力,比其他方法更易见效,但是具体要怎样组织游戏来发展幼儿的认识能力呢?我们举一些例子加以说明。
1.洗手
准备一盆水、毛巾、香皂、海绵和其他玩水的各种容器,鼓励宝宝自己去洗手。在学洗手的过程中,您可以适当地帮助孩子,比如擦香皂等。在游戏过程中,引导孩子讨论为什么要洗手、香皂的作用及感觉等。这个游戏可以帮助宝宝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宝宝的认知水平。
2.家族树
找出家人的照片,先让孩子认认他们都是谁,然后把照片剪成相同大小。把爸爸、妈妈的照片贴好,并把宝宝的照片贴在下面,告诉孩子为什么,然后再一一把其他家人的照片依据亲属关系贴在相应的位置,做成一棵“家族树”。贴好以后,再给孩子反复讲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帮助孩子认识家庭成员并理解相互之间的关系。
3.这是宝宝的哪儿
用一块毛巾遮住自己的眼睛,然后边摸宝宝边说:“这是宝宝的鼻子、嘴巴。”在摸的时候可以故意说错,看宝宝会不会纠正。摸的范围可以扩大,除了脸部器官,还应该有肚脐、膝盖、大拇指等更为细节的身体部位。如果宝宝配合,还可以和宝宝交换角色。这个游戏是帮宝宝认识自己的身体,刺激孩子本体感觉发育的*佳游戏。
4.找找看
先让幼儿找找周围环境中或自己见过的东西哪些是圆形,哪些是正方形,哪些是长方形,如果幼儿说对了,及时给予肯定,然后逐步加深,比较物体的大小、识别颜色等。幼儿就无形中丰富了知识,巩固了对物体形状的认识,感知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5.我可以做很多事情
引导孩子讨论——“可以做的事情?”您可以这样开始:“妈妈会给花浇水,宝宝会吗?”然后把工具准备好,鼓励宝宝自己去做,等宝宝完成以后,您再问:“宝宝会做什么?”引导宝宝回答:“我也会浇花!”再做其他事情。您教宝宝做的事情一定要简单,是宝宝可以完成的,而且游戏材料要能让宝宝感兴趣。反复几次以后,您可以不再提供游戏材料,让宝宝直接说说“还能做什么?”在以后的讨论中,当宝宝说完自己会做的事情以后,您应该总结:“宝宝可以做很多事情了,宝宝真能干!”通过操作并讨论的游戏过程,让宝宝认识自己的作用。
6.给玩具洗澡
找几样玩具,让宝宝先分配一下,哪些是宝宝的玩具,哪些是妈妈的玩具。不要求孩子平均分配,尊重孩子的分配结果。如果孩子语言能力比较强,您还可以引导孩子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玩具,喜欢它什么?然后您准备一盆水和小毛巾,让孩子给自己的玩具“洗澡”,您也给您的玩具洗。如果宝宝不愿意,那您就说:“如果宝宝不给喜欢的玩具洗澡,那就把玩具送给妈妈洗,不过这个玩具就是妈妈的!”如果和同龄小朋友一起玩耍,游戏效果更好。通过游戏的方式帮助孩子学会理解个人财产的意义,并对自己的物品负责任。
除了上面的游戏,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很多种方法帮助孩子提高自我认识能力:
(1)认识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的时候可能会流血、疼痛等,让宝宝学会尊重自己的身体。
(2)找一些身体不同部位的图片,教会孩子认识。
(3)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4)利用合适的机会给孩子讲解**、健康知识,并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青少年的心声:我只想做*真实的自己
大街上,中小学生吸烟已经变得随处可见。家长们看见,**反应就是有些心痛,紧接着就会猜想自己的孩子有没有背着自己偷偷地吸烟。一旦发现果真有这样的行为,许多家长便怒不可遏,怒骂之间把孩子归为流氓、痞子一类。殊不知,这种教育起到暗示作用之大足以改变孩子在青春期的轨迹。吸烟有害健康,更别说对一个身体正处于发育中的孩子造成的伤害,许多父母反对这一点的时候看到的是孩子吸烟时类似痞子的样子。但是有几个家长真正明白孩子的心理,很多孩子其实就是以吸烟作为长大的标志来炫耀,更多的是以为自己吸烟的样子很酷很潇洒。
魏阳是一名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午休的时候,他*要好的伙伴找到他说:“魏阳,我从家里悄悄拿了包我爸的好烟,我们到学校后面找个地方抽几口吧。”
“真的?干什么不去啊?”魏阳回答。“不”这个字几乎从来都没有从魏阳的口里说出来过。同时魏阳想到自己吸烟万一被一向严厉的父亲知道那可有得受的。刚想完又同时自言自语说:“就我们两人,谁会说呢,老爸**不会知道。”
抱着“自己长大了”这种想当然的心理,魏阳下决心的方式是低级的。如果有人要求正在成长的青少年吸烟、吸毒,他们不会对自己说:“啊?我怕这样做会影响我的身体健康、我的将来。”家长们要明白的正是这一点,青春期的孩子出现种种劣迹的原因就是他们缺少这样的自我认识,而不是孩子顽劣到痞子的地步。
与这完全相反的一个例子,我们家长也必须看一下,这可以很好地帮助家长明白:在这个年龄阶段,自我认识强烈和自我认识淡漠之间的区别。
大仲马是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一生写的各种类型的作品达300卷之多,主要以小说著称于世。他曾被别林斯基称为“一名天才的小说家”,也是马克思*喜欢的作家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