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
**章 绪论
**节 中医内科学的定义及特点
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阐述内科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并采用中药**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本学科理论体系的形成受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临床是从整体观念出发,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规律。在其形成过程中,不仅继承了历代医家的学术理论和**经验,而且结合现代临床实践中所取得的新经验、新认识,系统地阐述了内科疾病的辨证论治。因此,中医内科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科学,在中医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它既是中医学临床各专业的一门主课,也是学习和研究中医临床各科的基础。
中医内科学研究范围很广,包括外感时病和内伤杂病两大类。一般来说,外感时病主要指《伤寒论》及《温病学》所说的伤寒、风温、暑温、湿温等外感发热性疾病,它们主要按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的病理变化进行证候归类。内伤杂病包括《金匮要略》等书记载的和历代医家论述的有关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病证,他们主要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病理变化进行辨证论治。外感时病与内伤杂病,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内伤者容易感受外邪,而外感病变又可进一步导致内伤。因此,作为临床内科医生应该认识和掌握这两类病变的证治规律,而本教材所讨论的内容以内伤杂病为主。
中医内科学的学科特点,首先是它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临床思维具有明显的整体观、动态观和辨证论治的特征,它认为病证的发生和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机体与环境、机体内各脏腑间相互作用和机体失却正常的生理平衡所致。因此,**疾病强调系统整体性,注重整体与局部、生理与病理、正气与邪气、已病脏腑与未病脏腑的关系,考虑体质因素、地域因素、气候因素,在权衡得失利弊之后进行立法、选方、用药、施针。同时,在**过程中,始终把疾病看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根据病证的发展演变和**后的证候变化,及时调整**思路和**方案。其次,中医内科的**手段以内用**为主,现在则发展为结合针灸等其他手段进行综合**。针药结合,内外并治,较好地提高了了临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