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汉末三国始,儒学渐遭疏弃,到魏晋时,儒学已淡出社会意识的**,取而代之的是玄学的崛起。
文化意识的转型,导致了全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巨变。人们超越礼法、俗规,疏离伦理、名节,毅然从外部的功利世界回归内在的自我情性,视生命、天性、心意、人格为至高无上的本体。时代在呼唤人的本然,人的天真,足使人们去思考个体怎样活着才有价值。什么样的生命状态才是*有意义、*为理想的状态。
在这特殊的时代,门阀士族已厌倦了政治上的大起大落而倾向于在精神领或里寻找心灵的栖息地。高官厚禄、荣华富贵、节操名誉,都是身外之物,属于功利世界。而人的身体、形貌、生命、情感才是实在的、自我的存在,这是其他任何东西也替代不了的本体世界。本体世界只有在不受制于功利目的的左右、进入审美层面时,才能获得*大限度的自由。这种时代观念的改变,决定了整个社会文化的艺术化、审美化趋势。就连其时的“清谈”,也从正始年间的以“理”服人转向后来的以“美”悦人了--即谈家的形象风姿、语词文采比起“理”更受人们的关注。为此,“清谈”几近变成一种审美性的欣赏活动。
“清谈”如此。则舞蹈就更是人们寻找审美佳境的好去处了。舞蹈活动可以使繁难庸碌的日常生活情趣化、诗意化,让疲惫的心灵栖息在艺术的绿枝上。读着那些数不胜数的咏舞诗句,我们能明显感受到士人们在面对着一个个裙裾飘然、腰肢袅娜、口吐娇声的女乐,是怎样地怦然心动、如醉如痴。这无疑是时人对美的敏感与渴求,是其审美意识的真正觉醒。也许只有在此时,他们才切实体会到生命超越于官场利禄的惬意与欢愉,体会到审美的真正意义。那并非只是声色之娱的肉体的感性满足,而更是内在心性的超然自得,是灵魂的陶醉。 作为中国惟一的一所舞蹈高等学府,北京舞蹈学院走过了整整50个春秋。在半个世界的历程中,学院经历了三个重要的教学发展阶段。1954年成立北京舞蹈学校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舞蹈专业规范教育诞生:1978年改为北京舞蹈学院,创建舞蹈本、专科教育;1999年学院增设舞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初创时相比,今天的北京舞蹈学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综合了中专、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三个教学层次,跨越了表演、教育、编导、史论研究、艺术传播、戏剧舞台美术等不同领域,覆盖了几乎所有中外重要舞种的舞蹈文化教育*高学府。无论在哪个时期,学院都在新中国的舞蹈教育中处于*前沿,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整个舞蹈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可以说,北京舞蹈学院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舞蹈教育发展的缩影,是中国现当代艺术发展的重要部分。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它的脉搏始终和新中国的脉搏一起跳动。
当今世界,由于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给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既带来巨大机遇,又带来巨大挑战。各国政府都在积极采取措施深化教育改革以适应时代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出发,深刻阐明了我国新时期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方针和要求、地位和作用,是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行动纲领。报告指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