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干流上兴建的**座以防洪为主要目标的综合利用水利工程,1960年9月投入运用,初期库区淤积严重,潼关高程快速抬升。1973年年底以来一直采取蓄清排浑的运用方式。
潼关位于黄河和渭河汇流区下游出口,距三门峡水库大坝113.5 km,是渭河下游和小北干流的局部侵蚀基准面。潼关高程的变化与来水来沙条件、水库运用方式、上下游河道冲淤等因素密切相关,对渭河下游和黄河小北干流河道冲淤及防洪有着重要影响。因此,长期以来,潼关高程的升降一直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
1974~1985年水沙条件与水库运用方式比较适应,潼关高程保持相对稳定。1986年以来,由于黄河水量特别是汛期水量大幅度减少,库区发生累积性淤积,潼关高程再次呈上升趋势,并居高不下。
随着小浪底水库的投入运用,三门峡水库承担的防洪、防凌等任务都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排沙条件也大为改善,这为研究解决三门峡库区问题创造了历史性机遇。在三门峡水库所承担的任务和来水来沙条件已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为控制潼关高程,有必要研究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适当调整的问题;同时,在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后,三门峡水库如何防洪调度也应进行深入研究。
本书所介绍内容是**“九五”攻关专题“小浪底水库运用初期防洪减淤运用关键技术”的一个子专题,目的是根据小浪底运用后和黄河水沙变化的新情况,研究和提出小浪底水库运用后发挥三门峡水库综合效益的运用方式,并提出改善潼关高程的治理措施。研究工作于1999年开始,2001年完成。
本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小浪底水库运用初期三门峡水库承担任务分析;不同水沙条件和运用条件下三门峡水库冲淤规律分析;潼关高程演变规律、发展趋势及改善潼关河段淤积措施分析;三门峡水库调度运用方案分析;小浪底水库运用初期三门峡水库优化运用方式综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