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旅游的社会效应对目的地社区人民的影响
旅游除了对目的地社区内部社会结构产生影响外,还对目的地社区人民的行为、观念和心态产生影响。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客源地人们和目的地人们之间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游客、东道主”关系。对某一个具体的传统东道主社会来说,它原来的社会结构主要是基于族群性、社区性的历史,“面对面的社群”和共享的文化等建立起来的。“我们、他们”关系主要指族群与邻近族群或人群之间的关系。当大规模的游客随着当代旅游产业骤然兴起而纷至沓来时,就形成了一种非常特别的关系。为了适应群众性的旅游活动,东道主社会必须根据游客的各种需求在自己传统社会结构的基础上进行调整。这种快速的变化打破了社区原有的“边界”结构。
这种来自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的个体的交往意味着旅游业给研究者们提供了“濡化过程”的很好的案例。同时,来自不同的社会、种族、**和地区的游客拥有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他们在旅游目的地不仅观光,还参与和体验“异文化”。在与当地社会和民众的接触、交流和互动中,目的地人民的思想会受游客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经济链引起的连锁反应,包括当地居民的消费心理、消费模式甚至消费结构,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基本方面的变化可能使一部分人的生活方式和观念意识发生变化。当受到影响的人群大到一定程度时,当地社会群体的社会文化变迁就会逐渐显露出来。
旅游会对东道主社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影响。作为东道主的社区要适应游客的需求和期望时,它表面上就会变成游客的家乡环境的翻版,或者满足游客对于“旅游假期”的期望和想象。这个过程被戏称为当地生活方式的“可口可乐化”,同时暗示了卷入西方化(尤其是美国化)的过程和新殖民主义的过程。生活发生了“有利的”变化的当地精英往往会去分享外国人的、而不是他们同乡的生活方式,那些在当地为游客服务的中间人往往变得比他们从前的伙伴更赞同游客的生活方式。此外,旅游业还会对东道主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时间和生活习惯产生影响。巴厘的旅游业发展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 20世纪90年代中期,旅游业成为了世界上*大的产业,并以十分惊人的速度发展着。为此,国际知名的旅游学、经济学、未来学专家都看好旅游业的发展势头,作出了十分乐观的预测:大众化旅游时代已经到来,旅游业将��为“永远的朝阳产业”。
20世纪80年代,中国旅游业开始快速发展,连续保持两位数字的增长速度,令不少国际知名的旅游学专家感到震惊。他们看好中国的旅游业发展前景,一致认为“21世纪中国将成为世界主要的旅游**”。
无疑,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中国高等旅游教育的发展——涌现了大量的教育教学成果,培养了大量**的旅游管理人才。这对中国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我国高等旅游教育的教材建设,已经有了比较好的基础,许多出版社相继推出了各具特色的系列教材,其中既有国内知名学者联合攻关的教学研究成果,也有引进的外版教材。这些努力,都为繁荣我国高等旅游教育事业起到了独特的作用。然而,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产业的快速扩张以及旅游高等教育的不断进步,出现了一系列亟须解决的、与旅游相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鉴于此,湖南大学出版社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高等院校旅游专业21世纪规划教材”的**选题,与此同时,湖南省旅游学会旅游教育委员会也正围绕旅游专业本科教育的多个学术问题进行着认真的研究。通过几次较大型的学术讨论会,双方确定以湖南省的学术群体为依托,借助全国知名学者的鼎力支持,打造一套全国性的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精品教材;并且确定了总主编,成立了编委会。
高等旅游教育的发展需要高水平的教材作为支持,为此,我们力图通过众多专家教授、一线教师的通力合作,推出一套紧扣高等旅游教育改革的主方向,密切结合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主题,质量上乘、特色鲜明的精品规划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