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环境伦理
一、道德与伦理
在人类社会中,一切行为无不涉及道德与伦理的概念。环境问题也是如此,在处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时,更是经常涉及道德与伦理的观念。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环境伦理是由他(她)的环境观决定的。
道德的观念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而且,道和德的概念也并不是自古就联系在一起的,在古汉语中道与德分开使用,这可追溯到殷周时期。
道,是道教的根本信仰。“道可道,非常道”。道是没有形状、无处不在、不可言说、永恒不灭的。道教一切教义均由此延伸。
德,也是道教的重要概念。随顺自然,循于道,即为有“德”。与道合并,道德,视为天地之祖,也作为伦理规范的准则。
道德,就是以社会意识的形式,以善恶价值的方式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标准、原则和规范。战国时《荀子》一书开始道德连用。古汉语中的道德概念兼有道德规范义和个人品性修养义。西方道德一词,*早亦兼含二义,即指风俗习惯和个人性格、品性。
现代意义上的道德概念,客观上,是指为了维系和发展一定的社会关系,而对社会成员提出的客观要求,表现为道德关系、道德标准、道德原则和规范、道德生活准则等。它贯穿于婚姻、家庭、职业、公共场合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观上,指社会行为主体内化的道德意识、道德判断、道德意志、道德感情、道德信念、道德品质、道德风格和道德习惯。
道德是在人类社会的一定生产方式或经济关系中产生的,依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存在,它受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即经济关系的制约,反映经济关系的要求,随生活条件与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成员都依据其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关系形成自己的道德。不同的**有相同的或相似的经济���件、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其道德也会有一定的共同性。道德还具有历史继承性,也具有与其他社会意识相似的独立性。
伦理,是指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伦理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什么是道德上的善与恶,是与非。伦理学的同义词是道德哲学。伦理学的任务是分析、评价和发展规范的道德标准,以处理各种道德问题。伦理学寻求从根本上界定是与非,而不管文化上的差异。例如,大多数文化都敬畏生命。认为一切个体均有生的权利。剥夺一个个体的生命被认为是不道德的。 本书**版出版以来,承蒙广大读者的错爱,有些高等院校选用为教材或教学、考研参考书。**次印刷迅速告罄,此后又重印了两次,以满足读者的需求。
本书**版虽然出版于1997年,但成稿较早,所收集的资料多截至20世纪80年代末期。近20年来,世界环境状况有了很大变化,环境科学有了很大发展,公众的环境意识也有了很大提高。作者在多年教学与科研工作中,又积累了不少新资料,对一些问题也有了新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很有必要对本书进行改写。
本书的特点在于偏重对人类与环境关系的论述。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作者在北京大学开设研究生讲座期间,所编写的讲义就题为“人类与环境”。本书**版定名为《环境学基础教程》,所遵循的依然是这一思路,即以地球的各圈层为纲,分析地球环境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所提供的条件和制约,以及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所达到的程度。书中多处提到,当前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在许多方面已经接近环境所能忍受的极限。在有关人类与环境关系的讨论中,作者尽可能地给读者提供必要的定量数据,供读者参考,让读者判断当前人类与环境的矛盾达到了何等程度,以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增强他们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因此,本书的主要对象是非环境专业的所有学生。无论他们学习任何专业,他们都共同生活在环境之中,都要对环境有正确的认识,都有责任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本书再版时把一些新发现、新资料和新观点以专栏的形式放在相应的章节中,其中有些发现尚待核实,有些资料尚待验证,有些观点未必正确。之所以呈现于此,是为了给读者提供参考,开拓思路,展开讨论。
在本书再版过程中,得到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理科分社徐丽萍副编审自始至终的关心和督促,使书稿得以如期完成;责任编辑陈海柳细致入微的工作,使书稿中的一些讹误得到修正;张月娥编审在审阅过程中提出了宝贵的建议。本书编者对她们的辛勤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