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播音语言是通用语言
播音是一种媒体语言,而媒体又是面向大众的。面向大众的媒体要求提高语言的清晰度、可懂���和可感度,同时由于它对社会产生的广泛影响,要求它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因此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要积极推广、普及全民族的共同语一普通话,规范使用通用语言文字,维护祖国语言和文字的纯洁,发挥示范作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历来是**统一和强大的标志。两千多年前,秦始皇就把“书同文、车同轨”作为巩固统一、发展经济的重大决策。随着改革开放,我们与世界的交往越来越频繁。汉语已经成为联合国使用的六种通用语言之一。实现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是普及文化教育、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工作效率的一项基础工程,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广播电视工作者应该模范地贯彻这项推广普通话的方针政策,成为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宣传者和实践者,从而对社会起到示范作用。在人们的心目中,广播电台、电视台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就是标准语言,许多争论不休的读音问题,在实践中往往以他们的语言为榜样。所以,目前**对播音员、主持人的普通话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并把达到“一等**”普通话水平,作为省辖市以上电台、电视台播音员、主持人的上岗依据之一。
广播电视中使用普通话,一方面是为了向社会示范,同时也是为了达到*通晓、*广泛的传播效果。但要取得这种效果,播音还受到另外一重条件的制约——现代电子技术传播环境。事实上,人声在这个过程中已经被转换成了电声。声源发出的声波在媒质传播的过程当中,其声压或声强将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而逐渐衰减。一般来说高频声波比低频声波衰减得快。远距离传播还会有干扰、衰变、失真等现象存在,虽然这些都是传播技术上的问题,但是播音必须适应这种电子传媒技术的规律,才能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也就是说,在这种一系列声电转换的过程中,播音应努力保障讯息传播的清晰度、可懂度和可感度。
普通话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汉民族共同语。实际上这里就揭示了普通话的三个基本构成要素:语音、词汇和语法。 按照通常的理解,“播音”即为在广播电视中“播出声音”的意思。人们为此而做出的努力,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1876年,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在美国费城世纪博览会上**展示了一种能够通过导线传送音乐和人声的装置。这种装置后来被人们称作“电话”。当时有一首流行歌曲叫《奇妙的电话》,表达了这项发明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你呆在家里就可以倾听大厅里的演讲欣赏音乐的美妙旋律,声音来自时髦的娱乐厅!电话的发明使人们萌发了对远距离即时联系交流的欲望。但是这种导线传送的联系方式,一方面制约了传播的范围,另外被联系人只能限制在导线的两端。用今天传播学的概念来理解,它只是一种远距离的人际传播形式。
1895年9月末,意大利科学家卡洛列模?马可尼(Gagliemo.Marconi)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明制作了不用导线传递讯号的无线电收发报机,并在英国申请了发明专利权。与此同时,俄罗斯的一名军校教员亚历山大?斯捷潘诺维奇?波波夫(Alexander.Stepanovich.Popov)也独立制成了*早的不用导线传递讯号的仪器——无线电收发报机。到了1900年它的发射与接受范围已经达到了148公里。但无论是马可尼还是波波夫,他们的发明都没有解决传送语声的问题。无线电发送的讯号只是一种译码,不能传送类似电话那样的有声语言。 怎样既可以运用无线电不受限制地远距离传送讯号,又可以把这种讯号变为能够直接感知的有声语言、自然音响和美妙音乐?1900年前后,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加拿大人雷金纳德?奥布里?费森登(1866一1932年)勇敢地进行了这项实验,尽管当时它被人们视为“异端邪说”,但实践证明,他的这项实验对人类传播历史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费森登尝试按声波频率振动的电波叠加到恒定的无线电频率上去的研究。他按声波的形状调制出无线电的波幅(即后来的调幅广播),解决了检波、调制、发射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并研制成一套把自然声转换成可发射、接收、还原的电声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