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社会组织结构
我们通常从正式结构和非正式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社会组织结构。
1.正式结构
组织的正式结构(Formal structure)是指导组织成员活动的一套明确陈述的规定、纪律和程序。正式结构包括规章、法规、内部细则、命令和达到目标的时间表,是每一个组织的普遍特性。通常规则和程序都写在纸上,但也并非总是如此。一个小群体,例如某一俱乐部,可能会通过群体中的工作人员、目标和大家同意的召集会议的方式而具有正式的组织形式,但是可能没有保留任何文字记录。因为俱乐部规模较小而且比较简单,成员对组织的结构都了如指掌。并且,并非所有正式组织结构都具有同样的特点,它受多重社会因素——制度、文化技术、目标等的影响。
正式组织结构从传统的直线制发展到现代组织结构,有一个过程。传统形式的组织结构是古典组织理论所强调的组织结构形式,这类组织结构较注重组织的稳定和明确的相互关系,强调专业化和分工、清楚而严格地界定职权、沟通渠道和管理跨度的有效性,包括直线制结构、职能制结构、直线职能制结构、直线职能参谋制结构;现代形式的组织结构是为了进一步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在传统形式的组织结构基础上发展而形成的,基本特点是进一步从集权到分权,从以直线领导为主到能纵横协调的多维多层的系统结构,主要包括事业部制结构和矩阵结构。
(1)直线制结构。这是一种类似金字塔形的组织结构,也是组织发展中*早的一种形式。它的特点是机构简单,职责明确,决策统一,贯彻迅速。这种结构一般只运用于规模小,运行过程简单的组织。由于直线制结构的指挥和决策权仅属于主管首长,因此,它对主管首长在管理和专业化技能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 费孝通先生曾勉励自己:“从社会学恢复**天起,我就开始补课,从头补起,从什么是社会学补起,补了一点,将来如果有时间的话,我希望还要补下去,尽力去补吧!”
的确,当代中国正处于一个伟大的社会变革时期。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这就为社会学的发展和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可以说,现在是中国社会学发展的黄金时期。正如李强教授所指出的:“如果说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前20年(1979—1999年)遇到的主要是经济发展的问题,那么,它的后20年遇到的将主要是社会发展的问题,因此,社会学在中国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中国现代化所面临的问题,有许多是前人没有遇到过,也没有现成答案的新问题。这些新���题迫切需要社会学工作者从理论上去深入探讨,并作出回答。中国社会经过几千年的绵延发展,今天**次进入了总体上的小康社会。虽然我们历史上有过盛唐,有过宋代经济的繁荣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但是,我们不能把那些时代看成是小康社会。应当说,中国真正解决了温饱问题,并进入小康社会,是在今天。问题在于,总体上小康实现之后的中国社会究竟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例如,中国社会结构将会发生哪些变化?我国的几亿农民怎样才能实现现代化?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化道路究竟是什么?社区组织形式在新形势下会有什么样的特点?家庭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