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要建立能激发积极性的战略目标,常常会遇到以下一些棘手的问题:
(1)目标的明确性。明确界定的目标比模糊的目标较能激励人,从而导致较佳的业绩。理想的目标应该清楚明确,能客观地估量,以便实际业绩能与之**地相比较。不幸的是,战略目标往往难以界定得**,也难以客观计量。比如:公司的战略是要“增加市场导向程度”或“提高竞争地位”,若要建立合适的指标去**界定和计量实际取得的业绩,就是非常不易的。
(2)目标的难易程度。较难实现的战略目标比容易实现的目标更富有挑战性,从而更能激励斗志。轻易就能实现的目标,形同虚设。但另一方面,目标订得过高,任凭怎样努力也不可能实现,也会令人气馁,从而丧失斗志。目标订在什么水平才具有一定难度,但经过努力就能实现,从而使人跃跃欲试、斗志昂扬,非对本公司的竞争能力与潜力有深切的了解,不能定夺。
(3)反馈与赏罚。雇员的实际业绩是否与对他们的期望相符,把这一信息反馈给雇员,有助于他们意识到差距和努力方向,从而改进今后的业绩。反馈应同赏罚制度相结合,与公司既定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因此,及时向员工提供反馈信息,有效运用赏罚手段是控制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四)战略控制与相互信任
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相互信任是任何一个战略控制体系成功的核心和基础。管理者*重要的特点是信任,信任创造了一种**的气氛,而且使团队精神能够发挥。战略控制体系应该增强而不是削弱各级管理层之间的相互信任。这种相互信任一旦被削弱,便会影响控制体系的有效性。
相互信任首先要求双方一致认可控制标准的合理性。比如:控制标准的制定若未经充分协商讨论,一致赞同,而是由一方一手设定,强加于另一方,结果是一方自以为合理,另一方则认为不切实际、遥不可及。更严重的是,一旦导致“控制持续无非是上级对其不信任的表现”的错误成见,则任何精心设计的控制体系都会遭到抵制而不能产生效果。
其次,相互信任要求上下级管理人员之间,对对方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相信实际取得的结果会得到公正的判断和合理的理解。对偏差的理解和处理是���分敏感的事情,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削弱上下级之间的相互信任。比如:当实际取得的结果偏离了控制标准,偏差的原因未能得到公正的判断和合理的解释,一方又因被剥夺了申述的机会而耿耿于怀,甚至怀疑控制程序的合理性和上司的判断能力。 管理学(Management)是一门比较年轻的跨学科的边缘科学和应用科学,它融合了社会科学领域的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人类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的知识和自然科学领域的数学、统计学、信息学、工业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和其他以科技为取向的学科的知识。管理学所探讨的是关于管理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它包括管理的范畴,管理的基本假设,管理的环境,组织文化,管理的计划、组织、激励、领导和控制等各种职能以及后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方向等问题。在各类社会组织(如工商企业、学校、医院、****、军队、宗教团体和社会群众团体等)中,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管理问题,其管理活动都有一定的客观规律性。从丰富的管理实践活动中概括出管理的普遍规律,以及反映其规律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等,就构成了管理学理论的基本内容。由于现代管理学在管理学理论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并且在近几十年间发展迅速,因而,对它进行专门性的研究就具有了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50年间,作为边缘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管理学,也伴随着其他社会科学领域和自然科学领域的各个学科的发展而一日千里地飞速发展,管理理论中的各种学派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有关管理学研究的报告、案例、学术著作、各类教科书可谓汗牛充栋,数不胜数。影响较大的学派就有数十个之多,各种理论多达数百种。关于管理的各种分析方法、大量的理论研究以及各种不同的理论观点导致了一些混乱,如对什么是管理、什么是管理理论和管理科学,以及如何分析管理的各种问题等,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论。尽管管理理论、方法和学科门类很多,但理应形成一个统一、完整和独立的学科体系,理应集中研究适用于各类社会组织的具有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一般管理学,以便能够形成管理学科体系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