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论在危机中——危机话语、社会性格与文化转型
每个词汇皆有其命运,譬如“危机”,它在新千年新世纪开元十年成为*流行的话语之一。此前,人们更习惯使用“风险”或“灾难”概念指称那些突袭的异常或者坍塌的秩序。概念替换表征��主体认知的转换:风险或灾难大多是外部强加的、不期而遇的挑战,而危机则同时引爆于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这就可能造成一个普遍化的后果,即危机成为一种认知框架和价值安排,我们生存在危机中。
显然,“在危机中”是一个命名式论断。它至少意味着三个可能的解释谱系:以足够频繁的意外事件为原始素材,将之建构为能够被讲述、理解和参照的历史叙事的可能性;发现危机叙事表层之下存在特定结构的可能性,譬如文化和社会心理意义上的“隐蔽的秩序”;同时,作为一个功能主义话题,“在危机中”必然召唤建设性的解决方案,解释的可能性*终要落在解决的可能性之上。
一、危机与在危机中
倘若跳出个案式的检讨,进而把2003年以来的“非典”、吉林石化爆炸、厦门PX项目事件、无锡太湖蓝藻污染、2008年春季南方冰雪灾害、“3·14”拉萨骚乱事件、奥运火炬海外传递袭扰事件、“5·12”汶川大地震、“6·28”瓮安群体性事件视为一个呼应性的整体,那么“在危机中”便具有了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Emile Durkheim)所谓“社会事实”概念的义涵:它作为社会群体的集体意识而存在,显现出人们如何想象自己及其生存处境。
此中的一个假设是,这些此起彼伏、剧烈冲撞社会想象的偶然事件能够被理解为特定时空语境下的整体叙事。这样的理解并不困难,因为它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危机。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定义危机,而非简单宣称“这是一个危险不断扩大、日益失去控制的世界”,整个世界皆因危机而受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