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混凝土结构的一般概念
混凝士结构是指以混凝土为主要材料制成的结构,包括素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型钢混凝土结构、钢管混凝土结构和纤维混凝土结构等。混凝土结构广泛应用于建筑、桥梁、隧道、矿井,以及水利、港口等工程中,其中以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工程中应用*多。
素混凝士结构是指不配置任何钢材的混凝土结构。混凝土材料的抗压强度较高,但抗拉强度却很低。因此,素混凝土结构的应用受到很大限制。素混凝土结构常用于路面和一些非承重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是由配置普通钢筋、钢筋网或钢筋骨架的混凝土制成的结构。钢筋主要配置于混凝土结构的受拉区,用以承受拉应力;混凝土则主要用来承受压应力。这样,可以很好地解决混凝土抗拉强度低的问题。与素混凝土结构相比,钢筋混凝土结构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承载力,还可以有效地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型钢混凝土结构指用型钢作钢骨架的混凝土结构。钢管混凝土结构是指在钢管内浇筑混凝土的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是指在结构或构件制作时,在某些部位预先施加应力的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有效地改善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裂性能,并且可以充分利用高强度材料。
钢筋和混凝土是两种物理和力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材料,钢筋的抗拉和抗压强度都很高,但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较高而抗拉强度却很低。为了充分利用两种材料的性能,把钢筋和混凝土按照合理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共同工作,使钢筋主要承受拉力,混凝土主要承受压力,以满足工程结构的使用要求。
图1-1所示为两根截面尺寸、跨度、混凝土强度等级完全相同的简支梁,一根为素混凝土梁(a),另一根在受拉区配有适当数量的钢筋(b)。素混凝土梁由于混凝土抗拉强度很低,当荷载很小时,梁下部受拉区边缘的混凝土就会出现裂缝,而受拉区混凝土一旦开裂,梁在瞬间就会脆断而破坏,所以素混凝土梁的承载力很低。对于受拉区配置适量钢筋的梁,当受拉区混凝土开裂后,受拉区的拉应力主要由钢筋承受,中和轴以上受压区的压应力仍由混凝土承受。此时,荷载还可以继续增加,直到受拉区的钢筋达到屈服强度,随后荷载略有上升,受压区混凝土被压碎,梁即告破坏。试验表明,钢筋混凝土梁比素混凝土梁的承载力提高很多。由此可见,混凝土的抗压能力和钢筋的抗拉能力都得到了充分利用,而且在梁破坏前,有明显的破坏预兆,结构的受力特性得到显著改善。
钢筋和混凝土这两种物理和力学性能差别很大的材料,之所以能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工作,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条件。
①钢筋和混凝土之间具有黏结性:混凝土硬化后与钢筋之间产生了良好的黏结力,使两者可靠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保证在外荷载的作用下,钢筋与混凝土能够协调变形。黏结力是使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材料结合在一起共同工作的基础。
②相近的温度线膨胀系数:混凝土的温度线膨胀系数为(1.0~1.5)x 10-5,钢筋为1.2×10-5。因此,当温度变化时,不会产生较大的相对变形而破坏两者的黏结力。
③混凝土对钢筋的保护作用:暴露在空气介质中的钢材,很容易锈蚀,而混凝土呈弱碱性,能够起到保护钢筋免遭锈蚀的作用,从而保证结构具有良好的耐久性,使钢筋和混凝土长期可靠地共同工作。
1.2 混凝土结构的主要优点、缺点
1.混凝土结构的主要优点
①就地取材:混凝土结构中的主要材料,如砂和石均可就地取材。在工业废料(例如矿渣、粉煤灰等)比较多的地方,可以利用工业废料作为人造骨料。
②节约钢材:以钢筋混凝土为例,钢筋混凝土结构合理地利用了材料的性能,发挥了钢筋与混凝土各自的优势,与钢结构相比节约钢材并降低造价。
③整体性好:现浇或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具有良好的整体性。由于刚度大,整体性好,能较好地抗击地震作用或强烈爆炸时冲击波的作用。
④可模性好:混凝土结构可以根据需要制成任意形状和尺寸的结构,有利于建筑造型,便于工程开孔、留洞需要。
⑤耐久性好:以钢筋混凝土为例,钢筋埋放在混凝土中,受混凝土保护不易发生锈蚀,所以钢筋混凝土的耐久性是很好的,不像钢结构那样需要经常的保养和维修。处于侵蚀性环境下的混凝土结构,经过合理设计及采取有效措施后,也可以满足工程需要。
⑥耐火性好:混凝土为不良导热体,当火灾发生时,混凝土不会像木结构那样被燃烧,也不会像钢结构那样很快软化而致破坏。与钢、木结构相比,混凝土结构的耐火性能更好。
2.混凝土结构的缺点
①自重大:在承受同样荷重的情况下,混凝土构件的自重比钢结构构件大很多,另外,自重大会使结构地震力加大,故对结构抗震也不利。
②抗裂性差:由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非常低,所以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经常带裂缝工作。如果裂缝过宽,则会影响结构的耐久性和应用范围,还会使使用者产生不**感。
③模板用量大:混凝土结构的制作,需要大量模板。如果采用木模板,会增加工程造价。
此外,混凝土结构施工工序复杂,工期较长,且受气候和季节的影响大。新旧混凝土不易连接,增加了补强、修复的困难。混凝土的隔热、隔声性能也比较差。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混凝土结构的优点远多于其缺点。因此,它已经在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研究出许多克服其缺点的有效措施。如采用轻质、高强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可减小结构自身重力并提高其抗裂性;采用装配式预制构件,改用可重复使用的钢模板或工具式模板,以及采用顶升或提升等施工技术,可以改善混凝土结构的制作条件,并能提高工程质量及加快施工进度等。
1.3 混凝土结构的发展概况与工程应用
混凝土结构开始应用于土木工程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与砖石结构、钢木结构相比,混凝土结构的历史并不长,但由于钢筋和混凝土作为建筑材料具有诸多突出的优点,混凝土结构在建筑、桥梁、水利、港口、隧道等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已成为土木工程结构中*主要的结构类型。从混凝土结构的应用和发展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阶段:从钢筋混凝土的发明至20世纪初。这一时期由于钢筋和混凝土的强度都很低,仅能建造一些小型的梁、板、柱、拱和基础等构件,在设计计算方面,尚未建立钢筋混凝土结构本身的计算理论,结构内力计算和构件的截面计算采用容许应力设计方法。混凝土结构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发展较慢。
第二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钢筋和混凝土的强度有所提高,已建成各种空间结构。1928年法国土木工程师E.Freyssinet成功发明了预应力混凝土,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向大跨度、高层发展提供了可能。在计算理论上已开始按破坏阶段计算构件截面强度,对某些结构也开始考虑塑性变形引起的内力重分
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钢材短缺,混凝土结构建筑得到大规模的应用。
第三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材料强度的提高,加上工业化施工方法的较大发展,混凝土结构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世界上相继建造了一大批超高层建筑、大跨度桥梁、特长跨海隧道、高耸结构等大型工程,混凝土高层建筑的高度已达262 m。在设计计算理论方面,发展了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法,并被普遍采用。
第四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钢筋混凝土结构工业化体系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绘图的程序化,提高了设计质量和设计速度,大大减轻了设计工作量。半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已经逐步被近似概率设计法所取代,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方法的广泛应用,推动了混凝土强度理论和本构关系的深入研究。混
凝土材料的制作技术已进入高科技时代,高性能混凝土在国外已得到较大发展,并在工程中应用,使混凝土结构更适于向大跨、超高层发展。各种特殊用途的混凝土不断研制成功并获得应用,如钢纤维混凝土和聚合物混凝土,防射线、耐热、耐火、耐磨、耐腐蚀、防渗透、保温等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钢材的发展以提高其屈服强度和综合性能为主,使钢筋具有更高强度、耐腐蚀、较高延性和较好的防火性能。这些都极大地推进了混凝土结构的应用。
从目前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钢筋混凝土结构已经发展成为建筑结构中*主要的结构体系,广泛应用于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城建及交通、水利水电、国防工程、海洋工程等各个方面,几乎在所有的基本建设工程领域中,都可以应用到它。
在工业建筑中特别是中小型厂房的屋架、屋面梁、屋面板、吊车梁、柱、基础等,特种结构中的烟囱、水池、水塔、冷却塔、筒仓、栈桥、贮罐、电视塔,以及原子能发电站的压力容器等,普遍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或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大跨度的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中,常采用钢筋混凝土桁架、门式刚架、拱、薄壳等结构形式。我国宁波北仑火力发电厂建造了高度达240 m的筒中筒烟囱;我国山西云岗建成两座预应力混凝土煤仓,容量达6万吨;世界容量*大的水塔是瑞典马尔默预应力混凝土水塔,容量达1万立方米。很多高耸建筑也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如世界*高的加拿大多伦多电视塔,塔高553.3m,整个电视塔用钢量5600吨,混凝土4万立方米,总重13万吨;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由三个钢筋混凝土筒体组成独特造型,高468m,居世界第三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