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湖南:历史之旅卷
屈贾之魂
战国时期,东周王朝已日薄西山,各大小诸侯国纷纷崛起,力图使自己成为统一中国的霸主。屈原所生长的楚国,按其力量和当时的政治形势,它完全可能担当统一中国的重任。为此,屈原向当政者提出过不少具有真知灼见的建议。可是,由于楚王的昏庸,听信谗言,反将屈原放逐。身处逆境的屈原,当时可以有两种选择:或者放弃自己的政治抱负,与小人同流合污,仍可高官厚禄;或者离开楚国,凭自己的才识不愁没有**任用他。然而屈原既不愿意放弃理想而苟活于世,也不愿意离开自己的祖国。他陷入深深的忧郁与痛苦之中。这一腔爱国之情以及无力回天的苦闷,铸成了伟大的诗篇《天问》……他向天发问,提出了170多个“为什么”,体现了他对现实的绝望,对自身的绝望。
于是,屈原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历史学家们往往把楚怀王看作昏庸之主,其实也不尽然。屈原年轻时,就被怀王委以左徒之职,“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可说是君臣相得。屈原的《惜往日》可以佐证。史载:屈原任左徒期间,有过改革的具体计划,并逐步得到实施,主要是通过选贤任能巩固国内统治,通过修明法度以刺激经济发展,在外交上主张联齐抗秦,并出使齐国,订齐楚联盟。怀王十一年(公元前318年)六国言纵,由怀王任纵长,联合攻秦。这显然与屈原的外交努力分不开。但这些措施,给国内亲秦派和**以很大打击,所以屈原就成了众矢之的。
政治家的身份与诗人的身份的奇妙结合,正是多数中国诗人的突出印象。诗成了发泄官场失意的工具,成为历史的政治活动失败的安慰。“正变美刺、咏史述志、吊古怀旧、官场酬往、交游赠答”,所谓**不幸诗家幸,痛苦、悲哀、离乱成了诗的养料。诗,常常成为灵魂的避难所。屈原如此,后来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等不都是如此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