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浙东文化与浙东现代乡土小说生命主题
**节 概述
鲁迅青年时代的读书和教育是与“浙东文化”背景有着密切关联的。周作人曾说:“鲁迅的著作,不论小说或是杂文,总有一种特色,便是思想文章都很深刻犀利。这个特色寻找它的来源,有人说这是由于地方的关系。因为在浙江省中间有一条钱塘江,把它分为东西两部分,这两边的风土民情稍有不同,这个分别也就在学风上表现了出来。大概说来,浙西学派偏于文,浙东则偏于史……”在《地方与文艺》一文中,周作人又说:“现在只就浙江来说罢,浙江的风土,与毗连省份不见得有什么大差别,在学问艺术的成绩上也是仿佛,但是仔细看来却自有一种特性。近来三百年的文艺界里可以看出有两种潮流,虽然别处也有,总是以浙江为*明显,我们姑且称作飘逸与深刻。”周作人在这里主要是以晚清时期“浙东学派”的学术研究为参照的,但这种概括在某种意义上也适应于五四前后浙东作家的创作。周作人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所概括的“偏于史”和“深刻”的特性,其实指出了晚清时期浙东学术研究和以鲁迅为代表的现代浙东作家���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无论在学术研究中还是在文学创作上,都是以理性的思考见长。浙东作家擅长于理性的观察和思考,或者说,他们的创作显示出对历史、对现实、对人生诸相的理性穿透力。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走向显学、成为主流文化的过程中逐渐趋于保守僵化,封建统治**通过**机器、宣传工具、群体组织等各种手段一步步加强文化控制系统,传统的儒家文化彻底演变成一整套系统严密的道德礼教。所谓的仁义道德,实质上扼杀了人生命中自由与平等的意识,让人们顺天安命、循规蹈矩,恪守“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处世哲学,没有任何非分之想。毫无疑问,这种严格的道德礼教对正常的人性,对生命的健康发展是一种压抑和戕害。当文化主流遇到危机的时候,中国文化有“礼失而求诸野”的一面。既然传统文化严重**生命的正常发展,“求诸野”、寻找朴野健康的生命意志、生命力量成为传统文化内部的另一种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