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地域文化与现代乡土小说生命主题
QQ咨询:
有路璐璐:

地域文化与现代乡土小说生命主题

  • 作者:张瑞英
  • 出版社: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1252095
  • 出版日期:2008年09月01日
  • 页数:338
  • 定价:¥30.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每当读鲁迅先生的《故乡》,那普普通通的村俗人物,那平平淡淡的人情世态,那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人生感悟,不仅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而且发人深思:乡土中国的芸芸众生到底是以什么样的生命形式而存在?现代乡土小说又是如何予以表现的?正是带着这种探究的目的,作者走进了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世界,感受到了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形形色色的生命形态,并*终著成本书。
    文章节选
    **章 浙东文化与浙东现代乡土小说生命主题
    **节 概述
    鲁迅青年时代的读书和教育是与“浙东文化”背景有着密切关联的。周作人曾说:“鲁迅的著作,不论小说或是杂文,总有一种特色,便是思想文章都很深刻犀利。这个特色寻找它的来源,有人说这是由于地方的关系。因为在浙江省中间有一条钱塘江,把它分为东西两部分,这两边的风土民情稍有不同,这个分别也就在学风上表现了出来。大概说来,浙西学派偏于文,浙东则偏于史……”在《地方与文艺》一文中,周作人又说:“现在只就浙江来说罢,浙江的风土,与毗连省份不见得有什么大差别,在学问艺术的成绩上也是仿佛,但是仔细看来却自有一种特性。近来三百年的文艺界里可以看出有两种潮流,虽然别处也有,总是以浙江为*明显,我们姑且称作飘逸与深刻。”周作人在这里主要是以晚清时期“浙东学派”的学术研究为参照的,但这种概括在某种意义上也适应于五四前后浙东作家的创作。周作人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所概括的“偏于史”和“深刻”的特性,其实指出了晚清时期浙东学术研究和以鲁迅为代表的现代浙东作家���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无论在学术研究中还是在文学创作上,都是以理性的思考见长。浙东作家擅长于理性的观察和思考,或者说,他们的创作显示出对历史、对现实、对人生诸相的理性穿透力。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走向显学、成为主流文化的过程中逐渐趋于保守僵化,封建统治**通过**机器、宣传工具、群体组织等各种手段一步步加强文化控制系统,传统的儒家文化彻底演变成一整套系统严密的道德礼教。所谓的仁义道德,实质上扼杀了人生命中自由与平等的意识,让人们顺天安命、循规蹈矩,恪守“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处世哲学,没有任何非分之想。毫无疑问,这种严格的道德礼教对正常的人性,对生命的健康发展是一种压抑和戕害。当文化主流遇到危机的时候,中国文化有“礼失而求诸野”的一面。既然传统文化严重**生命的正常发展,“求诸野”、寻找朴野健康的生命意志、生命力量成为传统文化内部的另一种选择。
    ……
    目录
    绪论
    **章 浙东文化与浙东现代乡土小说生命主题
    **节 概述
    第二节 浙东民性的“山岳气”
    第三节 文化蒙蔽与民众启蒙
    一 “异端”对人之自觉意识的呼唤
    二 “不幸”又“不争”的乡民
    第四节 理性务实的生存态度与坚忍不拔的生命意志
    一 心思细密的浙东乡民
    二 不事张扬而韧性十足的浙东女性
    三 “黄金”作祟与人性异化
    第五节 沉重的责任意识与坚定的道德持守
    一 浙东人强烈的责任意识
    二 鲁迅的道德关怀与灵魂拷问
    三 理性反叛与道德坚守
    第二章 湘楚文化与湖南现代乡土小说生命主题
    **节 概述
    第二节 神性氤氲的生命形态
    一 一切委诸神灵的自然之子
    二 对无常命运的坦然面对
    第三节 生命的恬然与激荡
    一 “边城”的田园牧歌
    二 “镁镇”的庸常悲剧
    三 尚武精神与复仇意识
    四 “星”所映照的生命之光
    第四节 崇情尚性的浪漫情怀
    一 “柏子”与“吊脚楼女人”
    二 情感的“株守”与“节妇”生命的释放
    第五节 个体生命意识的遮蔽与张扬——湖南作家与政治的“离”与“合”
    一 湖南作家的政治情结
    二 “对一切无信仰”,“只信仰‘生命’”
    第三章 巴蜀文化与四川现代乡土小说生命主题
    **节 概述
    第二节 生命的挥霍与张扬
    一 恶人滥恶人善恶人
    二 滑黠的“成都儿”
    三 “边荒一隅”争斗与内耗的军界强势者
    四 袍哥土匪
    第三节 “将道德的眼光抛开”看巴蜀女性——以李劫人小说中的女性为分析对象
    第四节 “洄水沱”式的人生”
    第五节 茶馆鸦片:两个关乎生命的意象
    第四章 关东文化与东北现代乡土小说生命主题
    **节 概述
    第二节 生命形态的多元开掘与呈现
    一 “八月的乡村”中淋漓的“野气”
    二 直立起来的“科尔沁旗草原”
    三 “呼兰河”畔的“生死场”
    四 “有月亮不摘星星”的“乡亲——康天刚”
    第三节 故园情怀与土地情结
    一 漂泊者的故园情怀
    二 “大地的儿子”的土地情结
    第四节 生存的寓言人的物化自然的灵化
    一 生存的寓言
    二 人的物化
    三 自然的灵化
    第五节 “胡子”精神的时代变奏
    参考文献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