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孙子祖籍在濮阳
中国有个河南省,河南有个濮阳市,濮阳有个古戚城。别看这个地方现在名气不大,可是,两千五百多年前,这里却是一个国际外交之都。影响中国历史的许多重大事件,都曾经在这里发生;并产生了一个虽不是国君,却两次与国君摊牌抗衡又两次成功的显赫家族,它就是卫国孙氏家族。戚城,是中国孙姓、戚姓与林姓人的共同发祥地。
1.1 孙姓**在戚城
在以往出版的孙子传记里,大都沿袭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袭表》的说法,认为孙子与齐国田氏同宗,其祖先是春秋时的齐国大夫孙书。对此,笔者将在后面进行考证,详细讨论古人是如何在多重误会的基础上建立起这种所谓的孙子世系。这里,我们还是奉行“先立后破”的原则,首先叙述一下中国孙姓的真正源头,同时也是兵家孙子的真正祖先和祖籍所在。
卫国的首任国君,是周武王的八弟康叔,此人名叫姬封。西周建立初期,姬封被封在康国(今河南禹县),故而世称康叔。周灭商后,周���王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封在殷都(今河南安阳),让他统治殷族遗民。为了监督武庚,周武王将弟弟管叔、蔡叔封在武庚的周围。两年后,武王去世,其子成王诵即位。由于成王年幼,暂由叔父周公旦摄政。趁着周天子易人之机,武庚联合管叔、蔡叔与东方夷族,共同叛周。周公率军东征,削平叛乱,把殷民七族和殷都周围地区封给了康叔,由此创立卫国,建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从此,卫国成为中原大国。
康叔八传,为卫僖候。僖候有两个儿子:长子名叫共伯余,被立为太子;少子名叫和。僖候平时很宠爱和,赐给他许多财物。和便拿这些财物去联络士民,收买人心。公元前813年,僖候去世,共伯即位,和便招集兵士,攻打共伯。共伯自杀,和代之而立,他就是卫武公。
卫武公即位后,勤修政事,深得百姓爱戴。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所杀,西周灭亡。卫武公带领人马前去救周,并与诸侯们一起拥立平王于东都,对于保存周朝,立下不世之功,因而,成为当时*有名的诸侯。此后,历史进入东周暨春秋时期。
卫武公五传,为卫懿公。此人胸无社稷,喜欢玩鸟,而且玩的是稀有动物——鹤。令国人忿忿不平的是,他居然给鹤配备了专车,带着它满城招摇。公元前660年,北方的戎狄部族进攻卫国,卫懿公出兵抵御,双方在荥泽开战。可是国人拒绝替他卖命,结果被狄人打败,卫懿公被杀。狄人长驱攻入卫都,竟然灭了卫国。后来,在宋国帮助下,救出了730名卫国遗民,添上共、滕两邑的居民,刚凑满五千人。他们在漕地(今河南滑县西南)拥立卫惠公的庶兄(昭伯之子)姬申为君,这就是卫戴公。几个月后,卫戴公死去,其弟姬燬即位,是为卫文公。
次年,在霸主齐桓公主持下,各国诸侯在楚丘(今河南滑县东)为卫文公新建了一座国都,把卫国迁到那里。此后,卫文公身穿布衣,头戴粗冠,勤俭治国,任用能臣,提倡农工,恢复事业。不久,卫国便又渐渐复兴了。只是从此以后,卫国再也不是大国了。其疆域大为缩小,约有今河北南端、河南北端及山东西端的部分土地,并且地多奇零,与宋、鲁、齐、晋诸国犬牙相错。
公元前629年,卫成公迁都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帝丘原是五帝之一的颛顼及其部落聚集之地(图1)。夏、商、周时,一些诸侯国相继建都于此,故称“帝丘”。此后300多年,卫国都城一直都在这里。公元前254年,卫国被强邻魏国吞并。后来,在秦国支持下,卫元君复国,迁都野王(今河南沁阳),从此成为秦的附庸。公元前209年,秦二世灭掉卫国,因帝丘位于濮水之北,更名“濮阳”。
康叔是卫国的开国之君,同时,也是全国孙姓人的共同始祖。例如山东郓城县1991年发现了两种《孙氏族谱》,一为康熙七年所修,一为1951年所修。康熙谱中有篇《孙氏谱序》,为当时的郓城县令所作,其中这样写道:“略其所近,详其所由来。按:孙系周康叔,为卫上卿,以字为氏,望出太原。”1951年,由山东鄄城县、郓城县数十个孙姓村庄合修的《孙氏族谱》,采用了康熙谱的这篇序言。
《元和姓纂》是唐代太常博士林宝于元和七年(812年)奉唐宪宗之命编纂的一部姓氏专著。原书明初亡佚。清代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图2)。据该书“孙氏条”记载,孙姓为“周文王第八子卫康叔之后。至武公生惠孙,惠孙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为氏。玄孙良夫生林父,林父生嘉。”由此看来,直到唐代晚期,官方的权威姓氏著作依然把卫国康叔及其后人卫武公、武仲乙、孙良夫、孙林父等人,视作是全国孙姓人的共同先祖。
其实,早在汉代,王符《潜夫论·志氏姓》就说:“卫之公族,石氏、世叔氏、孙氏……皆卫姬姓也。”又如《左传·成公十四年》疏引《世本》说:“孙氏出于卫武公,至林父八世。”《世本》为战国史官所撰写,其中详细记载了战国以前列国诸侯大夫的姓氏、世系和都邑等,是《史记》的一个主要取材来源,*具权威性,也*为可信。《世本》的记载表明:孙姓起源于周代卫国,其始祖是卫武公等人;濮阳戚城是中国孙氏的真正发祥地。
1.2 孙昭子与孙庄子
在卫国,*先以“孙”作为姓氏的是武仲乙。武仲乙的儿子名叫孙炎,他就是《左传》里所说的孙昭子。
据《左传·文公元年》记载:公元前626年,刚即位一年的晋襄公派人通告诸侯,要讨伐卫国。这年5月1日,晋军开始围攻卫国的北方重镇——戚城。到了6月8日,晋军攻下戚城,俘虏了孙昭子。战败就要割地。同年秋天,在晋襄公主持下,晋、卫两国对戚城周围的土地疆界进行了重新划定。《左传》为此写道:“五月辛酉朔,晋师围戚。六月戊戌,取之,获孙昭子。” “秋,晋侯疆戚田。”可见,此时的孙昭子(孙炎)已经位居卿大夫之列,其封地称作“戚”。
孙昭子的儿子名叫孙纥,他就是孙庄子。关于此人,《左传》对他没有直接记载。但是,后人的一段谈话则提到了他。公元前469年(哀公二十六年),流亡在外的卫出公派人问候子赣,试探自己能否回国。子赣回答说:不知道。他私下对使者说:从前成公流亡陈国时,宁武子、孙庄子在宛濮①结盟,然后,成公得以回国;献公流亡齐国时,子献、子展在夷仪结盟,然后,献公得以回国;现在,国君流亡国外,内无献公那样的亲信,外无成公那样的大臣,那么,我就不明白国君凭什么回国了。
卫成公流亡一事发生在城濮之战前后。事情起因是,公元前632年正月初,晋文公准备攻打曹国,向卫国借道。卫成公不同意。晋军只好绕道,从卫国南面渡过黄河,侵入曹国。接着,便攻打卫国。几天后,晋军攻下了卫国的五鹿城。卫成公请求与晋文公会盟,遭到拒绝,于是打算投靠楚国。可是,遭到国人反对。他们把卫成公赶出国都,以此讨好晋人。卫成公逃到襄牛(今河南睢县)这个地方住了下来。楚国发兵救卫,于是,便爆发了**的城濮之战。这场战争*终以晋军取得胜利而告终。
听到楚军战败的消息,卫成公很害怕,他打算逃奔楚国,于是离开襄牛,来到陈国。此时,卫国大夫元咺辅佐卫成公的弟弟叔武主持国政,他接受了晋国等诸侯的和约。有人向卫成公诬告说:“元咺立叔武做国君了。”元咺的儿子元角当时正跟随卫成公流亡陈国,卫成公便派人杀了元角。这年六月,晋国听任卫成公回国。行前,“宁武子与卫人盟于宛濮。”这里,所谓的“卫人”,其为首者即是孙庄子。卫成公回国后,杀了他的弟弟叔武,元咺被迫逃亡晋国。
这年冬天,晋文公邀请齐、鲁、宋、蔡、郑、陈、莒、邾、秦等国渚侯在温地(今河南温县)会盟,同时还请来了周天子。会盟期间,诸侯们临时组成了一个“国际法庭”,专门审判卫成公等人,原告则是卫国大夫元咺。诉讼时,卫国大夫宁武子、鍼庄子和士荣三人出庭答辩。审判结果可想而知。*终,晋文公逮捕了卫成公,把他送到京师关了起来,并且杀了士荣,砍掉了鋮庄子的双脚。惟有宁武子,念其忠君,晋文公赦免了他。在晋国干预下,元咺回到卫国,立公子瑕做国君。《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为此写道:“卫侯与元咺讼,宁武子为辅,鍼庄子为坐,士荣为大士。卫侯不胜,杀士荣,刖鍼庄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