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 跨文化培训发展现状
第二章 从历史角度看跨文化培训
创造培训技术
1962--1966年期间,乔治·华盛顿大学“人类资源研究组织”的一项研究项目创造了一种对照美国或对比文化的培训方法。爱德华·c.斯图尔特(Edward C.Stewart),杰克·丹尼利恩(Jack Danielian)(他后来写角色表演的情景),以及在斯图尔特(Stewaa)离开该项目后的艾尔弗雷德·J.克雷默(Alfred J.Kraemer)研究了一种方式,在这种方式中,被派往东南亚的各社区发展小组对所在地的交流对方作出判断,对他们观察的行为进行归因,根据归因参与一些行动。很明显,这些发展小组没有经过“人际间跨文化交流各方面”(Stewart,1995)的培训,当时也没有合适的方法事前培训这些小组,使他们与国外的交流对方进行成功的交流互动。这样,对照美国的练习就诞生了。利用美国文化的模式作为参照点,用这个“具体”的文化对照另一种“抽象”的文化的方法被创造出来。要制做出小组成员在实际现场要面对的情景(布景),从有可参照文化中来的受训者(参照美国文化)与一位受过培训的人(他扮演来自所对比的文化成员)交流互动。这是一种高度发展的角色扮演的培训形式,通过这种形式,受训者了解了自己文化的作用,同时也了解了所对比的文化,获得了跨文化交流互动的基本技巧(Kimmel,1995;Stewaa,1966;Stewart,Danielian&Foster,1969)。*后一种新的形式出现了,该形式允许具体对比文化的代表,“卡恩(Khan)先生”[由卡耶坦·德梅鲁(Cajetan DeMello)出色扮演]与参与者更为热情的交流互动(DeMell0,1995)。这种角色扮演的形式成为本领域的保留方法,继续沿用于军队、教育、宗教和**保健的交流情景。这种培训方法在商业跨文化理解委员会培训工商业人士中,得到广泛利用。后来,培训团队发展成一个评议会。虽然角色扮演的方法通常包括在跨文化培训中,对照文化这种形式却较少应用,因为它需要专业演员。然而,在对照文化角色扮演背后的概念架构,继续影响着使用更为一般的角色扮演形式的培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