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望诊与掌纹
一、“望而知之谓之神”
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也。
——《黄帝内经•灵枢•本脏》
中医用望、闻、问、切四诊之法诊病,西医用视、触、叩、听四诊之法诊病。在中西医诊病中,大家不难发现二者有一个共同的诊断方法,那就是“望”诊。那么他们具体望什么呢?具体应该是望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肤、排泄物等,在这些望诊当中,每项所包含的内容都是非常丰富也是非常复杂的。
为什么我们医生特别是中医很注重望诊呢?《难经。六十一难》中载:“望而知之谓之神(通过观察外在的形态就知道疾病所在的医生,叫神医)、��而知之谓之圣(通过闻病人的体味和代谢物的气味,听病人的痛苦呻吟而知道疾病所在的医生,是医圣)、问而知之谓之工(通过询问病人的痛苦来源和病痛所在及痛苦程度,而判断出疾病所在的医生,属于医工)、切而知之谓之巧(通过切脉而得知病情的医生,属于医生中技巧高超的)……”《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见其色,知其病,命日明。"扁鹊望齐桓公预定生死;张仲景望王粲(字仲宣)定其寿终。从中不难看出,无论是精典医著,还是上古名医,都把“望”诊放到了诊病、治病的首位,这里面究竟有什么原由呢?带着这个疑问,我开始整理思路,翻阅大量的典籍、医案,终于有茅塞顿开之感,提笔速记,望能为诸位学者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之用,我将备感欣慰。
1.望诊(外视和内视)是“未病先知”的窗口
《黄帝内经•灵枢》日:“上工守神(高明的医生护济的是人的神气),下工守形(普通的医生,看重的是疾病在人体外表的现象)。”该说法将医生划分为两个等级,即“上工”与“下工”。“上工”指的是医术非常高明的医生,像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等,他们能从“神”这样一个无形的层面去理解疾病,**疾病。但如果这样给“上工”定一个标准,好像是太虚无飘渺了。给大家举个身边常发生的例子,也许就会明白得多。就像我们长时间没有见到过自己的母亲啦,突然有**见到她神情低沉,双目无神,眼圈发黑,嘴唇苍白,双手交叉在腹部,背微弯曲(这是外视的范围)。想想,你的**感觉是什么呢?母亲生病了。但你不是医生,如何能做出母亲生病的判断呢?因为你看到了母亲表现于外的病象。如果你再有经验一点,望到眼圈发黑,就会想到夜间睡眠不好;嘴唇苍白,应该是脾胃功能下降引起的气血不足的表现;双手交叉在腹部,背微弯曲,应该是腹部畏寒、隐痛的表现。*后,得出母亲患有脾胃虚寒,消化吸收功能差引发的病症。如果你按所分析的结果告诉母亲的话,母亲一定会觉得你神了,怎么能知道她的病情呢。这在望诊中算简单的啦,有足够的表征可以望得出来。还有没有表征的呢,如扁鹊望齐桓公,张仲景望王粲,那都是没有表征的,就连病人自己也根本没有任何不舒服的症状。但是,“上工”就能洞查肺腑(这是内视的能力),以断生死,这就是见微知著的功夫和防微杜渐的能力。这是“神”的无形层面,也是望诊的*高境界,是历代医生所追逐的境界。
“下工”呢?当然就是非常普通,非常一般的医生了。看到已经成形的东西,并从这个层面去理解疾病,**疾病。也就是上面所讲的看到母亲这样的病状,赶快到医院做个胃镜,*后得出结论——慢性胃炎,然后针对慢性胃炎开方**的医生。对病施药,对症**,也算是一个医生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了。
所以,《素问•四气调冲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所以,高明的医生,不是在疾病形成后才治病,而是在疾病还没有出现时就已经开始防范了),不治已乱治未乱(就像治理**一样,不是乱了的时候才治理,而是没有混乱时就要防止混乱了),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如果等到病已经发生了,乱已经造成了,才去**治理,就像是快渴死了,才打井,已经打起来了才造武器。怎么能不晚呢!)”前面所讲的“上工守神”,“守神”就是“望"的升华,就是治未病的过程,未病即尚未成形的病,在未成形的时候你拿掉它,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吗!等成形了,甚至等它牢不可破了,你再想拿掉它,那就不容易了。
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从未病到已病,从未成形到已成形。按照现代医学的说法,就是任何一个器质性的病变都是从非器质性的阶段发展而来的。在非器质性的阶段**是比较容易的,而一旦进入器质性的阶段,**就困难多了。因此,为医者不但要善于治病更要善于识病。疾病在未病的阶段,在未成形的阶段,你如果能发现它,截获它,使它消于无形,像扁鹊望齐侯之色一样,病还在皮肤就发现了,在皮肤就进行**,应该不费吹灰之力。但是,我们每一个医生如何能做到这个“神”的层面呢?如何能提升这个“望”的精髓呢?
大家应该明白,在传统文化里,存在着一个很细微、很精深的内证实验,正是因为这个内证实验与理性思考的结合,才产生了传统文化中的中医理论。内证实验究竟是怎样一种情况呢?其实就是当人具备了一定素养和能力之后,所进行的反观和内视。《胎胪药录》中说,人一旦进入到胎息(胎儿时期的特殊呼吸状态)状态,便达到了一种心明的状态,此时,你对**的感受是实实在在的,**服下后,它的气味如何,先走哪经,后走哪经,在这些部位发生什么作用,都清清楚楚。所以,古人讲**的归经、气味,并不都是思考出来的,而是真正实验出来的。神农尝百草便是一个佐证。我想,内证实验的条件也是人的一种直觉吧,在“药必亲尝”的原则下,世世代代的医中圣贤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人体**试验”的报告。
目前现代医学的诊断技术从总体上来说还是处于诊断已病的阶段,也就是说这个诊断技术再先进,也只能是诊断出那些已成形的病,对于未病,对于尚未成形的病,现代的诊断还无能为力。但是,到了基因诊断,检查婴儿甚至胎儿的基因,就能发现将来的疾病,到了这个阶段,就应该是知未病了。我经常打一个比方,比如一个心梗的病人,心梗发生了,你会往哪个医院送呢?是往中医院送,还是往西医院送?我看100个人中会有100个人要往西医院送,也许就是张仲景再世,他也会建议你送西医的急诊室,而不送中医院。凭着这个,做西医的人个个挺胸抬头,做中医的人个个垂头丧气,以为中医确实糟糕,自己人错了行。这样做比较,那中医确实不怎么样,要甘拜下风。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去思考,我治的这个病人,我治的这个冠心病,根本就不发生心梗,乃至根本就不发生冠心病,我是使它不发生,你是发生了以后再去救治,这两个如何比较呢?对社会,对**,对家庭,对患者个人,哪一个更有利?我想100个人里,也会有100个人是赞成“治未病”的。如果我们从这样一个角度去比较,做中医的就应该太有信心了。因为这就是中医的“拿手好戏”啊!中医研究的就是“治未病”,中医的老祖宗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方论》的开首就指出“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中医这门医学的宗旨就是“治未病”,是“未渴而穿井,未斗而铸锥”的,在这点上,中医是“责无旁贷”的。
望诊是预防医学的重要手段
所谓预防,是指疾病还没有发生,也就是脏腑功能还没有出现器质性的病变,西医的各种化验和机器检查都正=常而采取一些防范可能出现的病症的措施。那我们又如何能知道脏腑的正常功能将要出现异常改变呢?有一种诊断方法可以帮助你,那就是——望诊,精通熟练的望诊技巧。望诊,望的是什么呢?望神、色、肤、纹,也就是尽可能地综合体表特征所能望到的部位来预防疾病的发生。这是我们中医的长项,也是中医的精微部分,我们不能丢弃,不能不在乎,西医不具备这样的特长,在上面我讲了,如果现在倒下的是一个心肌梗塞的病人,我们赶快送西医诊治,西医比中医快,如果要未病先知,中医*强。有一种说法,中医是预防科学,在你没生病之前,就把问题了解了。
关于神色的望诊,在《黄帝内经灵枢•五色篇》中已有详尽的论述,在此不再赘述。本文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些有关望纹预知疾病的方法,以便临床参阅。
(1)女性手掌3线尾端出现岛形样纹,提示盆腔内已有气滞血淤,任、带脉不畅通的情况,需即时**化淤,疏理肝气,温经通络。简单调理可采用玉板或牛角自己刮任脉和带脉,每日一次,刮到微红为至的方法。也可采用艾条每日薰脐30分钟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