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新版家庭藏书-史著选集卷-战国策
QQ咨询:
有路璐璐:

新版家庭藏书-史著选集卷-战国策

  • 作者:(西汉)刘向 订 宋韬 注
  • 出版社:山西出版社集团(三晋出版社)
  • ISBN:9787545700183
  •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01日
  • 页数:221
  • 定价:¥22.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战国策》主要是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言行汇集,也有一些历史史实和人物的记录。其书作者不详,大概不是一人一时所作,故书中不免有自相矛盾之处。《战国策》一书名称为刘向校定其书时所定,原书错乱相糅,简牍纷杂,而且中秘所藏其书,名称不一,或称《国策》、或称《国事》、或称《短长》、或称《事语》、或称《长书》、或称《修书》,刘向在编定之时定名为《战国策》。其书所述事件在春秋之后、楚汉相争之前,有245年的历史。全书按国编排,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共三十三篇。其中齐、秦篇数*多,《齐策》六篇,《秦策》五篇,其馀《楚策》、《赵策》、《魏策》各四篇,《韩策》、《燕策》各三篇,《中山策》一篇,《宋策》、《卫策》合为一篇。除中山、宋、卫三国外,齐、秦、楚、赵、魏、韩、燕七国正好构成战国时七个大国。
    文章节选
    东周策
    题解
    《东周策》反映了周室政权的由盛而衰。《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记述东周国大臣颜率通过其睿智和计谋,巧使秦、齐两国取消了向东周国索取九鼎的请求。九鼎,是周王朝政权的象征。“秦兴师求九鼎”反映出战国时期诸侯势力强大、再也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的社会现实。《东周与西周争》写齐明巧计破解西周与楚、韩联合攻打东周的计划。《东周欲为稻》记述了周王室一分为二后还互相倾轧、以邻为壑,而其臣子们则置**利益于不顾,只谋一己之私利。《秦假道于周以伐韩》记述东周国君采用韩国史官史意的计谋,使本来打算向东周借路的秦国取消了攻打韩国的计划,不仅解除了东周因借路给秦国可能会得罪韩国的忧虑,而且还使东周得到了韩国送来的土地。《赵取周之祭地》写周国大臣郑朝巧计索回被赵国夺去的祭田的事。《杜赫欲重景翠于周》记述东周人杜赫劝说东周国君重用楚国大将景翠之事。《三国隘秦》则记述了东周国为不失掉大国的邦交,在韩、赵、魏三国阻绝了秦国向东方发展势力的情况下,以替秦国侦察东方大国的行动为由,而主动亲近秦国、争取秦国之事。岂知秦国正是通过连横的策略才一步步蚕食东方六国,并*终消灭六国的。《昌他亡西周》记述了西周大臣冯且用反问计杀死西周叛臣昌他之事。其实,春秋时期,周室即已衰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大夫出,诸侯强国僭越王权之事经常发生。如春秋初年由“周郑交质”、“周郑交恶”(前720)发展到郑军“射王中肩”(前707)的事件,春秋中期晋文公请求天子之葬礼的事件(前635)、楚庄王“观兵于周疆”、“**之大小轻重”的事件(前606),均反映出那个时代“礼崩乐坏”的社会现状。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
    原文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①,周君患之,以告颜率②。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日③:“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尽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④。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⑤。”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⑥,而秦兵罢。
    注解
    ①��:军队。九鼎:是一细几个大鼎。相传禹铸九鼎,夏、商、周传为国宝。周武王伐纣灭商,得商王朝国宝九鼎。武王之子成王把九鼎自商都迁至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郊),举行隆重的**仪式。从此,“九鼎”成了周王朝政权的象征。 求:索。
    ②颜率:鲍彪注曰:“周人。”
    ③齐王:即齐宣王,威王之子,名辟疆,田齐第五代国君,公元前319年-公元前301年在位。
    ④若:如。 归:赠送。
    ⑤图:谋,考虑。
    ⑥陈臣思:即田臣思,齐国公族。 将:率领。
    译文
    秦国出兵进逼东周,想要索取九鼎,东周国君很是忧虑,把此事告诉了大臣颜率。颜率说:“大王您不必担忧,请让我到东方的齐国去求援兵。”颜率到了齐国,对齐宣王说:“秦国无道,想发兵进逼东周索取九鼎,我国的君臣已经作了研究,一致认为把九鼎给秦国不如送给贵国。齐国保护濒临危亡的**将能获得美好的名声;得到九鼎就是得到了*贵重的宝物。希望大王考虑这件事。”齐宣王听了十分高兴,于是就发兵五万,派陈臣思率领去救援东周,秦军这才撤退。
    原文
    齐将求九鼎①,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②。”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③,少海之上④,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甄耳⑤,可怀挟提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⑥,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予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译文
    ①将:乃,又。
    ②寄径:借路。梁:三家分晋:魏始都安邑(今山西夏县),惠王时徙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故魏亦称梁。
    ③晖台:魏国台名。
    ④少海:鲍本作“沙海”。故址在今开封附近。
    ⑤醯:醋。甄:小口坛子
    ⑥器械被具:鲍彪注:“械,器之总名。被具,士卒所服用之具。”器械被具,指搬运九鼎所使用的器工具衣物等。
    译文
    齐国退了秦兵之后,又向东周索要九鼎,东周国君又为此忧虑起来。颜率说:“大王不必忧虑,请让我到东方的齐国去解决这个问题。”颜率到了齐国,对齐宣王说:“我们东周依仗贵国的义举,君臣父子才得以保全,愿意奉献出九鼎,不知贵国打算从哪条路线把它们运到齐国去?”齐宣王说:“我打算向魏国借路。”颜率说:“这条路不行。魏国的君臣也想得到九鼎,他们曾经在晖台之下、少海之上谋画过很长时间了。九鼎进入魏国,就甭想运出来了。”齐宣王又说:“那我还打算向楚国借路。”颜率回答说:“这条路也不行。楚国的君臣也想得到九鼎,他们曾经在叶庭之中谋画过,时日也很久了。如果九鼎进入楚国,必定还是运不出来。”齐宣王说:“那我该用哪条路线才能把九鼎运来齐国呢?”颜率说:“我们东周确实暗中也为大王发愁。鼎这东西,不像醋壶酱坛子,可以揣在怀里提在手中弄到齐国去;也不像鸟雀、乌鸦可以飞到齐国,更不像野兔和奔马,可以跑到齐国。从前周王讨伐殷朝,得到了这九鼎,每鼎用了九万人牵引。搬运这九个鼎,共需要九九八十一万人,其馀所需的士兵役夫,器械服装等用具,用来备用的也相当于这个数目。现在大王即使有那么多人,但究竟从哪条路线运出来呢?我暗地里也替大王发愁。”齐宣王说:“您多次来,还是不想给九鼎啊。”颜率说:“我们不敢欺骗贵国,请赶快确定运送九鼎的路线,敝国正等待您的命令,准备随时献出九鼎。”齐宣王只好放弃了求取九鼎的打算。
    东周与西周争
    原文
    东周与西周争,西周欲和于楚、韩①。齐明谓东周君曰:“臣恐西周之与楚、韩宝,令之为己求地于东周也。不若谓楚、韩曰,西周之欲入宝,持二端②。今东周之兵不急西周,西周之宝不入楚、韩。楚、韩欲得宝,即且趣我攻西周③。西周宝出,是我为楚④、韩取宝以德之也,西周弱矣。”
    注解
    ①和于楚、韩:和二国以为己援。和,联合。
    ②持二端:言东兵急则入,不急则已。
    ③趣:通“促”,促使。
    ④是:则。
    译文
    东周与西周发生冲突,西周想与楚国、韩国联合起来对抗东周。齐明对东周国君说:“我担心西周给楚、韩宝物,让楚、韩两国替自己向东周索取土地。您不如派人对楚、韩两国说,西周想送给你们宝物的事,还在两可之间。现在东周的军队如果不紧逼西周,西周的宝物就不能落到楚、韩两国的手里。楚、韩想要得到宝物,就应促使我们东周去进攻西周。西周的宝物送出来,那是我们为楚、韩争得的宝物,施予的恩德,这样西周就会软弱下来。”
    东周欲为稻
    原文
    东周欲为稻①,西周不下水,东周患之。苏子谓东周君曰:“臣请使西周下水可乎?”乃往见西周之君曰:“君之谋过矣②!今不下水,所以富东周也。今其民皆种麦,无他种矣。君若欲害之,不若一为下水,以病其所种。下水,东周必复种稻;种稻而复夺之。若是,则东周之民可令一仰西周③,而受命于君矣。”西周君曰:“善。”遂下水。苏子亦得两国之金也。
    注释
    ①为稻:种稻。鲍彪注:“为谓种之。”
    ②过:错误。
    ③一:完全。 仰:仰仗,依赖。
    译文
    东周打算种水稻,可是西周不肯往下放水,东周人为此很忧虑。苏子对东周国君说:“请让我出使西周,让他们放水,可以吗?”于是他便去见西周的国君说:“您的计划错啦!现在不放水,恰恰是让东周富裕起来。如今东周的百姓都种麦子,不种别的作物了。大王您如果要加害他们,不如先放一阵子水,去损害他们所种的麦子。如果放水,东周一定改种稻子;种了稻将来再去抢他们的。若是这样,那么可以使东周的百姓完全仰仗西周而听从大王的命令了。”西周国君说:“很好!”于是往下放水,苏子也因此得到了两国的赏金。
    ……
    目录
    前言
    代序
    东周策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
    东周与西周争
    东周欲为稻
    秦假道于周以伐韩
    赵取周之祭地
    杜赫欲重景翠于周
    三国隘秦
    昌他亡西周
    西周策
    秦败魏将犀武军于伊阙
    秦令樗里疾以车百乘入围
    雍氏之役
    苏厉谓周君
    楚兵在山南
    司寇布为周*谓周君
    秦策
    卫鞅亡魏入秦
    苏秦始将连横
    秦惠王谓寒泉子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
    张仪欲以汉中与楚
    齐助楚攻秦
    楚绝齐齐举兵伐楚
    医扁鹊见秦武王
    秦武王谓甘茂
    薛公为魏谓魏冉
    秦客卿造谓穰侯
    范雎至秦
    秦攻邯郸
    蔡泽见逐于赵
    秦昭王谓左右
    楚王使景鲤如秦
    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
    齐策
    楚策
    赵策
    魏策
    韩策
    燕策
    宋策
    卫策
    中山策
    附录
    刘向书录
    《战国策》主要版本
    《战国策》重要研究著作
    《战国策》名言警句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