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生活中的经济学
家务劳动中的GDP
美国经济学家加里·贝克指出:因为做家务需要消耗较长的时间,所以家庭提供的服务与商品,应当是**整体生产的重要部分。统计国内生产总值时,应当将家务劳动的贡献也算在内。
北京市海淀区曾对2000对夫妇做过一项调查,结果表明,伴随经济条件的大幅度改善,60%以上的职业女性希望回家做全职太太,仅有30%多的职业女性愿意继续工作下去。
等到调查结果一公布,很多人都大吃一惊!甚至有人放言评价:“如今的女人都是‘好逸恶劳’啊!女人们不工作,男人们就惨啦!”而那些学究派们则一本正经地宣称:“这是社会倒退的表现。”不过,也有人相当理智地认为:“这属于社会进步的表现。”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让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事例。
曾有一位先**现自己雇来的保姆不仅勤劳、贤惠,而且非常可爱,于是便娶她为妻。此前,他需要给保姆支付薪水,所以,她从事的做饭、清扫房间以及照顾老人等活动就理所当然地被算进了GDP中。然而当娶保姆为妻之后,尽管她从事同样的劳动,可因为雇佣关系不复存在,无人再向她支付这部分劳动的薪酬,从此她的一切活动也不再算进收入范围中。
从经济学层面上来讲,保姆变成了妻子,对于一个家庭的收入总值而言,看起来无疑是一种“损失”。而倘若GDP以此来计算的话,那么,无疑**的GDP也受到了“损失”。
不过,这就能够否认变换身份前后女方的劳动价值吗?显然不能。美国经济学家加里·贝克曾在199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就主张:“统计国内生产总值时,应当将家务劳动的贡献也算在内。”他指出,因为做家务需要消耗较长的时间,所以家庭提供的服务与商品,应当是**整体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实生活中,家务劳动或者是由家庭成员“业余时间”来做,或者是由某个成员专门来做。业余做家务活的,算是对家里“做贡献”;而专门做家务活的,也许就会被认为是“吃闲饭”。这对于那些工作量极大的家庭主妇而言,是非常不公平的。
为什么在自己家里做家务就不能够算是就业,而走出自己家门,到他人家中做家务,便算是有了一份工作呢?为什么在GDP里,人们在自己家里做家务这部分劳动(就算是专职家庭妇女也一样)就从不体现,可是若出去做保姆,就肯定会反映在GDP中呢?
也许,我们真该为家务劳动仔细算一笔账。美国人曾经做过一项调查,一个主妇常年从事家务劳动的价值差不多相当于年薪6万美元。据美国一项统计显示,美国妇女在家务劳动中所创造的价值相当于全国GDP总量的28%。这个数字若以具体的金额来计算,将会是一个无比庞大的数字。
但是,人们的就业理念无法一下子转变过来,GDP的统计方法也无法马上改过来。因此,很有必要把一部分家务社会化,尤其是抚养子女和照顾老人,完全可以采取市场化的途径来加以解决。这样做有两个方面的好处:首先,可以促进社会福利程度的提升,让���济发展体现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其次,当孩子被送进幼儿园、老人被送入养老院时,这一部分家务劳动就立刻被转化为就业岗位,当然也会被计算在GDP里。
换句话说,假如大家都不乐意做自己的家务,或者,假如做自己的家务不被GDP认同,那就该创造条件,让没工作的人去干别人的家务,让社会认可他们对GDP所做的贡献。
请客吃饭的经济方式
小团体内人少,相互之间观察约束比较容易,因此每个人都比较容易有理有节。但是当团体变大时,个人的重要性就下降了,责任感也就随之减少,效率低下的局面几乎随处可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几个好友一起去饭店用餐,相互之间都让着点菜。要是平时自己一个人吃,未必会点那些价格非常贵的菜,可在朋友面前,这种心理就会发生一些奇妙的变化,常常会点一些价格昂贵而非常“显面子”的菜。不过,*后吃完饭结账时,买单者就会感到非常心疼。
那就用AA制来解决这个问题呗!可能很多朋友会这样建议。假如你与两个好友一起去吃西餐,说好花费三人均担,那当你点自己的餐饮时,你就不太会慷别人之慨搞“多多益善”。因为,尽管你点的东西有三分之二的餐费由另两位朋友来负担,但你也要负担整个花费的三分之一。而且倘若你多点,朋友便要多负担,就算朋友嘴上不说,心里也会犯嘀咕,对你有意见。
反过来也一样。所以,将心比心的结果就是每人点的大约会与自己单独用餐时差不多。三个人可能会有一些浪费,可是**不会浪费太多。
不过,经济学告诉我们,要是你今天是去参加聚餐,一共有30个人,也是AA制,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你少点一些,他人不过少付1/30而已;你多点一些,他人也只是多负担1/30罢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会想:我又何必当傻瓜,浪费一点也无妨!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结果就是每人*后点的会远超三人吃饭或者自己单独用餐时点的量;而每人*后分担的也就远远高于自己一人用餐时的花费。
由此可见,在小团体内人少,相互之间观察、约束较容易,因此每个人都较容易有责任感。但是当团体变大时,个人的重要性就下降了,责任感也就随之减少,*后所呈现出的常常就是一盘散沙的局面。
在现代生活中,这种大组织所造成的效率低下几乎随处可见。例如,尽管许多大都市“彻底解决交通问题”的呼声很高,但在上班高峰时段,因为谁都不愿停在路边休息而让他人先走,这就必然会导致塞车。尽管这些现象让人难过,可是却不让人困惑,因为这是人多时十分自然的现象。对这些现象,仅仅呼吁人们该怎样做是没用的。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应用经济学知识,了解事情背后的原因,以及各种条件的相关结构,然后再考虑用现有的资源进行调整和改变。
关于看一场电影的经济学评估
在做出任何一项选择的时候,我们都必须花费机会成本,利用51%原则或许可以让你得到的价值超过机会成本。
人们常说,世人就怕“认真”二字,花钱这件事,要是你不认真,钱也就糊里糊涂地花出去了。不过,要是你认真对待花钱这件事,就会发现里面的学问非常大,真可谓是“门道多多”。比如,当你决定今天晚上带朋友一起出去玩时,有两种选择,一是去看电影,二是去吃饭。一张电影票是50元,与朋友一起吃晚饭大约需要300元。从经济学角度看,当你选择时,你已把自己或许得到的收益与付出的成本进行了比较。
如果是看电影,两个人只需要支付100元作为自己的成本,得到的收益将是看电影所带来的享受;而与朋友一起吃晚饭就要支付300元,其成本支出就是看电影的3倍,所以你必须期望与朋友一起吃晚饭能够得到的收益将超过看电影的收益,只有这样,你才会理智地选择去吃晚饭。
在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进行成本和收益的比较,不管是读书还是工作,都决定于行为者对成本收益的评估。
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就是指既要善于选择,又要学会放弃。经济学中将做出一个选择或者决策时放弃的东西叫做该决策的机会成本。
在K·E.凯斯与R·C.费尔合著的《经济学原理》中,对机会成本做出了以下描述:“产生机会成本的原因就在于资源是稀缺的(有限的)。例如时间问题,**只有24小时,我们必须在这个约束下生活。看电影的机会成本是你用同样多的钱与时间能做的别的事情的价值;大学教育的一部分成本就是你从事全日制工作能够获得的收入。如果你的邻居今天要修剪自己的草坪,他就没有时间带孩子去动物园,而这就是修剪草坪的机会成本。”
我们假定一件事情是非此即彼(二选一)的选择,而这两种选择差不多具有同样的吸引力,这样就很难做出选择。按以上原则,对两种选择对象进行分析,倘若其中一个有51%的选择理由,就该果断地选择它,这就是51%原则。
也就是说,选择了一个,就表示放弃了另外一个,即表示失去了49%。俗话说:有得必有失,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此时,你就不得不承认这个现实,49%已成了零,没有必要再为它花费心思,而应该全力以赴地去筹划怎样将51%尽快转化为100%。
在做出任何一项选择的时候,我们都必须花费机会成本,利用51%原则或许可以让你得到的价值超过机会成本。
从贝克汉姆的身价看注意力经济
有价值的不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硬通货不再是美元,而是关注。
足球明星贝克汉姆谱写了一个堪称现代***的童话:英国*年轻的勋爵、足球场上*锋利的“尖刀”、女性心目中***的王子。可以这么说,贝克汉姆在商业运作和成功包装下,*大程度地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吸引了人们极有限的注意力。
**诺贝尔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在对当今经济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时指出:“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硬通货不再是美元,而是关注。”这种观点被经济学家形象地描述为“注意力经济”。注意力经济是新经济的一个独特之处。
所谓注意力,就是指人们关注一个主题、一个事件、一种行为和多种信息的持久程度。注意力具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它是不能共享和无法复制的;二是它是有限、稀缺的;三是它有易从众的特点,受众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四是注意力是可以传递的,上文中的名人广告就说明了这一点,受众的注意力可以由自己关注的名人到名人所做的广告物——产品;五是注意力产生的经济价值是间接体现的。
在把注意力转化为经济价值的过程中,媒体既是注意力的主要拥有者,同时又是注意力价值的交换者,所以传媒经济就是以注意力为基础的经济。但在当今这个信息过剩的社会,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往往能产生商业价值,获得经济利益,因此在经济上,注意力通常又会成为一种经济资源。
进一步说,注意力经济是指*大限度地吸引用户或消费者的注意力,通过培养潜在的消费群体,以期获得*大的未来商业利益的经济模式。在这种经济状态中,*重要的资源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货币资本,也不是信息本身,而是大众的注意力,只有大众对某种产品注意了,才有可能让消费者购买该产品,而要吸引大众的注意力,*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视觉上的争夺,因此,注意力经济也被称为是“眼球经济”。
英特尔公司前总裁格鲁夫在1996年就指出:全世界将会展开一场争夺眼球的战争,谁能够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谁就能够成为下个世纪的主宰。
当今时代是一个崇尚创新的时代,是一个崇拜力量和敬仰造势的时代,任何和庞大有力、引人注目等有关联的事物自身就是成功的一种标志。因此,能有效利用这种“注意力经济”来抓住他人的眼球,才能让自己的钱包快速鼓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