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清初朱子学研究
QQ咨询:
有路璐璐:

清初朱子学研究

  • 作者:林国标
  •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543837812
  • 出版日期:2004年09月01日
  • 页数:286
  • 定价:¥18.5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解释清初朱子学:一方面从总体上介绍清初朱子学的学术背景、理论渊源、基本的理论旨趣和它的历史影响;另一方面以分论的形式按不同的历史分期,具体分析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的思想理论。既点出不同人物的思想特点,还分析出不同时期的思想的时代特点。从总体到个体,再从个体到总体,既解剖麻雀又全面把握。
    文章节选
    **章 明末清初儒学的大整合及朱子学的复兴
    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经济上,中国的封建经济关系发展到烂熟而催生了新的经济因素;政治上,**集权的封建政治制度因高度腐败而失去了对社会的有效控制能力,进而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一个王朝的瓦解。旧有的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崩解,也为思想因素的活跃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从而掀起了这个时代所特有的儒学大整合运动。在这个运动中,各路“**”纷纷登台亮相,上演了一幕幕多姿多彩的活剧。思想家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旧有的学术进行了清理、盘点、总结、批判,造就了这个时代多元化的学术格局。这种多元化的格局,正是儒学进行大整合的*生动的进程。这种进程就是为了解决一个儒学如何适应变化了的新历史情势、儒学作为一种政治意识形态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随着新的统治政权
    的建立,思想也渐渐地复归到了某种主流,这种主流就是更多地保留有中华传统价值、更能有效地聚合各民族的思想意识和同化异质文化的儒家理学。
    ……
    目录
    引论
    一、清初学术的主流
    二、从儒学的沿革看清初朱子学
    三、“清初朱子学”涵义的界定
    四、清初朱子学研究的视角
    总论
    **章 明末清初儒学的大整合及朱子学的复兴
    一、理学的递变及王学的式微
    (一)程朱理学的内在矛盾及阳明的解决办法
    (二)阳明心学的内在困扰及其后学理论的偏向
    二、对传统思想的全面反思及多元化的学术格局
    (一)顾炎武的经世学风及其与清初朱子学的理论关联
    (二)黄宗羲对心学的改良及其思维得失
    (三)王夫之对理学的开新与保留
    三、清初朱子学的兴起
    第二章 清初朱子学的理论渊源
    一、先秦儒学:清初朱子学的精神源泉
    (一)张履祥、陆世仪与先秦儒学
    (二)吕留良与先秦儒学
    (三)汤斌、李光地与先秦儒学
    二、心学:清初朱子学的反面借鉴
    三、气学:清初朱子学的有益借鉴
    四、西学:清初朱子学的有益补充
    (一)陆世仪的“切用于世”之学与西学因素
    (二)陆陇其对西学的接触
    (三)李光地的西学好尚及其意义
    第三章 清初朱子学的理论旨趣
    一、对儒学理性精神的继承
    二、对朱学理气论的解构
    三、为重建伦理秩序构建心性理论
    四、格“事”“物”之理的“格致”理论
    分论
    第四章 清初朱子学的“遗民”期——以张履祥、陆世仪为例
    一、张履祥的“实践”之学
    (一)刻苦自砺,终身贫俭的一生
    (二)“清代辟王学的**人”
    (三)“博文约礼”之学
    (四)致知在力行
    (五)明理在适用
    二、陆世仪的“切用于世”之学
    (一)“理一分殊”的新阐发——“识得分殊方是一贯”
    (二)人性理论的新发明——“性善之旨不必离气质而观”
    (三)“格物致知”的新定位——“明体而适用”
    三、“遗民”期清初朱���学的特点
    第五章 清初朱子学的“重塑”期——以陆陇其、熊赐履为例
    一、程朱理学的卫道者——陆陇其
    (一)“源流之辨”与“学才之辨”——尊朱黜王的两个方法论原则
    (二)“明人身之太极”——对朱子学本体论的形而下诠释
    (三)“内外交相养”——“居敬穷理”说的新包装
    二、程朱理学的复述者——熊赐履
    (一)学统论
    (二)对程朱的“重述”和“重塑”
    三、“重塑”期朱子学的特点
    第六章 清初朱子学的“官学”期——以汤斌、李光地为例
    一、汤斌的“体用一源”之学
    (一)为王学一辩
    (二)重拾“心体”
    (三)“于人事上尽天命”
    二、李光地的“性”学
    (一)“蔼然”“肃然”之理气——本体论的人性化解读
    (二)“理即性”——对生命伦理的强调
    (三)“知性明善”——“格物致知”论上的折中倾向
    三、“官学”期朱子学的特点
    余论
    中文参考书目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