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坦率地说不知道
【原典】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
知也。”
【释义】
孔子说:“仲由!我教你的东西你都懂得了吗?懂得了就是懂得了,没有懂就是没有懂,这才是真懂啊。”
我国先哲孔子曾经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他的话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哲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不愿意说出“不知道”这三个字,认为那样做会让别人轻视自己,使自己很没面子,结果却适得其反。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曾说过:“就我来说,我所知道的一切,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苏格拉底以*通俗的语言表达了进一步开阔视野的强烈愿望。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加以隐瞒,不去向别人请教,在别人面前仍然不懂装懂,那他就是“太无知”、太虚伪了。人不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装懂。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生下来就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晓古通今的人,人们都是在不断地学习探索中充实自己的。只有虚心向别人学习,不耻下问,才能不断进步。否则,我们若像南郭先生那样“滥竽充数”,那只能是被后人贻笑大方,*终被社会所淘汰。其实,对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坦率地说不知道,反而更容易赢得别人的尊重。
有一位学问高深的老教授,会讲五种语言,读书很多,语汇丰富,记忆过人,而且还经常去各地旅行,可以称得上见多识广。然而,人们从来没听到他卖弄自己的学识或对自己不了解的事假称通晓,他从不回避说:“我不知道。”也不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搪塞,而是建议去查阅有关资料,以作思考。老教授的这种诚实,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心理学家邦雅曼·埃维特曾指出,平时动不动就说“我知道”的人,不善于同他人交往,也不受人喜欢,而敢于说“我不知道”的人,则显示的是一种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精神。埃维特还说,如果我们承认对某个问题需要思索或老实地承认自己的无知,那么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就会大大地改善。这就是他竭力倡导的态度,人们可以从中受到教益。
凡是聪明的人,都有勇气承认“没有人知道一切事情”这个事实。他们面对不了解的事情能够坦然地说自己不知道,随后就去寻找他们所欠缺的知识。承认自己不知道无损于他们的自尊,对于他们来说,“不知道”是一种动力,促使他们积极采取行动,进一步了解情况,求得更多的知识。
正因为人的心理通常是隐恶扬善的,所以人们会想尽办法来掩饰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宣扬自己所知道的事情。有时候,为了隐藏自己的弱点和无知,人们喜欢摆出一副不懂装懂的姿态,殊不知这样反倒给人一种浅薄的感觉。
有一次,一位外国人去旁听一位美国加州大学**教授的演讲。课上他提出他做的老鼠实验的结果。此时,有一位学生突然举手发问,提出了他的看法,并问这位教授假如用另一种方法来做,实验结果将会怎样?所有的听众全都看着这位教授,等着看他如何回答这个他根本就不可能做过的实验。结果,这位教授却不慌不忙,直截了当地说:“我没做过这个实验,我不知道。”
当教授说完“我不知道”时,台下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同样的情况假如发生在另一位教授身上,情形恐怕就会完全不同。他一定会绞尽脑汁,说出“我想结果是……”的话来。
一般人都有不想让别人看出自己弱点的心理,因此很难开口说“不知道”。殊不知,有时对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坦率地说不知道,反而可以增加人们对你的信任和亲近。因为直截了当地说不知道,会给人留下非常诚实的印象,并且敢于当众说不知道,其勇气足以让人佩服。这样,对你所说的其他观点,人们会认为一定是千真万确的,因此对你也就会更加信任。
每个人的知识面都是有限的,学问上的精通是相对的,认知上的缺陷是**的。世上没有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全才”,尽管人们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聪明而不自以为是,并且善于向别人请教的,才能成才。敢于承认有些事情、道理“不知道”,正是求得“知道”的基础;“不知道”的强说“知道”,自作聪明,欺人自欺,*终只会贻笑大方。
有个美术评论家总是大吹大擂,凡事不懂装懂。
有**,那个美术评论家受一位知名人士邀请去家里作客。这位名人家里来了许多美术界的权威,他们畅所欲言,谈笑风生。
一会儿,主人拿来一幅画像说:“这是我刚买来的毕加索的画,请诸位评论一下。”
于是,那个不懂装懂的评论家马上站起来说:“色彩华丽,线条鲜明,果然是毕加索的匦。你刚拿来的时候,我就看出是毕加索的画了。”
主人听完,再仔细看了一下画说:“真抱歉,刚才我介绍错了,这不是毕加索的画,而是米开朗基罗的作品。”
“什么?米开朗基罗的?”
顿时,在座的各位看着那个评论家捧腹大笑。评论家满脸通红,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不要不懂装懂,所以孔子才告诉子由“懂了就是懂了,没有懂就是没有懂,这才是真懂”。
求知*忌自欺欺人,不懂装懂。人们时常讽刺那种只会说“Yes”的“假洋鬼子”,这是不懂装懂的典型形象。而实际上,生活中这样的“假洋鬼子”到处都是,充斥于各行各业。如果只是读书求知,这种“假洋鬼子”没有什么大的危害,但如果让这种人从政治国,那可就不是害己的问题了,小则害己害人,大则亡党亡国。所以,我们绝不要低估了不懂装懂的危害,因为它完全可能由一种个人品质而发展成为一种社会公害,遗患无穷。
2 人要讲信用
【原典】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鞔,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释义】
孔子说:“作为一个人却不讲信用,不知他怎么可以立身处世!好比大车没有套横木的车鞔,小车没有套横木的轨,那怎么可以行走呢?”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守信用都是为人处事*应遵循的品德。统治者与百姓之间如果盟约信用,就不会朝令夕改;国与国之间如果没有信用,发重誓订下的盟约,回头就会变成一张废纸。所以,信用问题就是生存问题。这迫使孔子不得不大声疾呼:“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鞔,其何以行之哉?”
诚信是商家与顾客之间*牢固的纽带。正所谓“诚信是经商之本”。商人要想使自己的事业有成,就必须讲商业道德。
有位留美女士逛纽约的一家百货公司,在进口处有两只鞋子,旁边的牌子上写道:“**特价,只付一折即可穿回”。她拿起鞋子一看,原价70美元的红色高跟鞋只要7美元,这简直让人难以置信。她试了试觉得皮软质轻,实在是**无瑕,她真是乐不可支。
她把鞋捧在胸前,然后赶快招呼服务小姐,服务小姐笑眯眯地走过来,“您好!您喜欢这双鞋?正好配您的红外套!”她伸出手说,
“能不能再让我看一下。”她把鞋交给服务小姐,不禁担心地问:
“有什么问题吗?价钱不对吧?”
那位服务小姐赶紧安慰说:“不!不!别担心,我只是要确认一下是不是那两只鞋。嗯,确实是!”
“什么叫两只鞋,明明是一双啊!”她迷惑不解地问。
那位诚实的小姐说:“既然您这么中意,而且打算买了,我一定要把实情告诉您。”
服务小姐开始解释:“非常抱歉!我必须让您明白,它真的不是一双鞋,而是相同皮质,尺寸一样,款式也相同的两只鞋,虽然颜色几乎一样,但还有一点色差,我们也不知道是否以前卖错了,或是顾客弄错了,剩下的左、右两只正好凑成一双,我们不能欺骗顾客,免得您回去以后,发现真相而后悔,责怪我们欺骗您。如果您现在知道了而放弃,您可以再选别的鞋子!”这真挚的一番话,哪有不让人心软的!何况,穿鞋走路,又不是让人蹲下仔细对比两边的色泽。她心里愈想愈得意,除下定决心买那“两只”外,不知不觉又买了两双鞋。
时过几年,那双鞋仍是她的*爱。当朋友夸赞那双鞋时,她总是不厌其烦地诉说那个动人的故事。**的“后遗症”是每次她到纽约时,总要抽空到那家百货公司捧回几双鞋。
诚信无价。虽然一时的坦诚可能会损失眼前的利益,但换来的却是比**更重要的信任,收获的是长远的利益。但有的人却不这样想,他们会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失去了很好的发展机会。我国古代就有一位商人,因为失信于人,竟然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