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
柏林酒馆
前天。前天发生了什么事?
凌晨4点,有三个男人在柏林莱蒂森酒店的酒吧里喝酒。掐指算来,这已是一年前的事情了,但下面的一段对话又似乎是两天前的。
“你为《群》作了那么多调查研究,后来都用上了吗?”汉纳斯问道。
汉纳斯是科学杂志PM的主编。他端着酒杯,若有所思。
“其中一部分,10%到20%。”我答道。
“那就是说其中的80%都没用上,真可惜。你有没有兴趣为我们写点什么?很简单的工作,只需翻翻你的数据就行了,写一些关于海洋的精彩文章。”
我的手里也端着一只酒杯,男人们举杯时通常都慷慨大方。
“当然,”我说,“写点什么呢?深海技术?水力发电厂?洋流?巨浪?珊瑚礁?进化?生命的起源?微生物?寒武纪时期的物种多样性?还是鲨鱼?”
“对,就写这些。”
“写多少呢?”
汉纳斯犹豫了片刻,说道:“不一定只写一篇文章,我的想法是连续三四篇,写一个系列。”
我在脑子里将这个建议思忖了一番。
“好,”我说,“为什么不写呢?”
“算起来也不过50页到60页稿子,”基彭霍尔&维驰出版社的主编赫尔格出神地喝着马提尼伏特加,一边说道,“篇幅够出版一本书吗?”
赫尔格说话时的样子仿佛依然在深思熟虑。但我了解自己的朋友,我知道,此刻他的想象早已驰骋千里。
“你想把它写成《群》的姊妹篇?”他继续问道。
“差不多。”
“一本薄薄的小书,方便携带。”
“对,因为经常有人提问:《群》中到底有多少是真的?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构的?这本书写出来的话,我可以回答一部分问题。此外,还能参加下届莱比锡书展。”
“你知道莱比锡书展是什么时候吗?这样你只有一年时间准备。”
“不就是一本小书嘛,顶多150页,没问题。”
我们又喝了点酒。伏特加是一种奇怪的东西,它的成分包括稻谷、酒精和解决问题的良方。这一夜,我们的智慧所向披靡。
汉纳斯觉得这个主意很好,赫尔格也认为不错,我也这样想。接着,我就开始在啤酒垫和餐巾纸��勾勒这本书的目录。
目录很长。
而且愈来愈长。
我原本想解释一下,海洋里的生物如何产生,如何从单细胞发展成多细胞,再从多细胞发展到今天的程度,然后就能……
不对,错了。首先要说明水是怎样到地球上来的。也就是说得从这颗行星的形成开始,然后谈到生命的变化和效应、进化和环境的彼此影响,以及其他……直到人类开始出现的时代。这本书**部分讲述过去,第二部分描述现在,第三部分展望未来。关键是,我得分毫不差地描绘出当今海洋生物的全景图,理清生物之间错综复杂的依附关系,但这些关系在一滴水中就……
是的。考察“水”是首要任务,还有洋流,以及受到月球影响的潮汐活动……
有趣。如果没有月球,地球会是什么样子?也许会有另外一种大气层,因为……
关键是大气层。无论如何我都得写一个关于微生物的章节,它们会借助阳光释放出氧气……
太阳。宇宙。银河系。其他行星上是否也有海洋呢?那里也会有生命体吗?地球之外的生命体说不定像寒武纪的生物……
寒武纪!必须写一章寒武纪。那时期有着货真价实的怪物,比如奇虾,那可是寒武纪时期的大白鲨……
哦,对了,鲨鱼……
“这可不是本小书,”赫尔格干巴巴地评论道,“这是一部史诗。”
“没关系,我能写出来。”
“你确定吗?我们说的是一年。书展差不多就在后天。”
“他已经作过研究了。”汉纳斯温和地说。
“就是。我能写完!我写!现在距离后天还有不少时间,我明天就开工。”
“好,干杯!”大家都很开心。
喝了这杯酒也就等于盖了章,跟签字画押一样。前天我作了一个承诺——这种承诺,只有凌晨4点还坐在酒吧里的人才会作出来。
前天。前天怎么了?
大爆炸!
前天,宇宙从一个“点”诞生,大约在137亿年前,至少我们看到的是这样,宇宙延展开来,地球形成,我们就生活在上面。根据宇宙的标准,这就是昨天,它影响着我们如今的存在,仿佛它刚刚才发生,不到一秒钟前,人类才响亮地对世界喊了一声“我思故我在!”
12个月在我的感觉中仿佛只是两天前,又仿佛是永恒的一半。12个月前,我写下了本书**章的**句话。
原本我预计写150页,结果变成了洋洋洒洒的好几百页:这是一部海洋和人类起源的编年史,一部我这辈子*想诉说的历史。这部历史章节繁多,我在500多页的《群》中,仅仅用了其中的一小部分。
它起始于约137亿年前,那时,时空和物质突然拓展开来,里面布满了形成太阳、行星和海洋的基本粒子。它起始于柏林的~家酒吧,起始于你开始阅读的这一刻。它一再重新开始,每次都略有不同。形形色色的理论或彼此指责,或友好共处,数据和事实像棋盘上的棋子般被来回挪动。每次一有新的认识,我们就会更加迫切地问自己:我们从哪儿来?我们将面临什么?我们该怎么办?每个人的头脑里都在不断发生思维的大爆炸,生成银河、恒星、行星和生命。我们不停地根据行为选择来调整自己的知识水平,我们想理解、想归类、想得出结论、想找到自己,或至少想找到一本《地球人使用手册》,以便学习如何与这个已经变样的家园打交道——这个家园,大部分都坐落在深度在海平面11公里以下的地区。
不,《海,另一个未知的宇宙》并非一种关于**智慧的结论。这种结论永远都不会产生。很多次,我都想以*新的有效版本重新去讲述海洋和人类在地球上所扮演的角色。在学校里,我们以为教师讲授的知识就是**的知识。但科学中从来不存在**之说,它是无限接近的艺术,不是下定义,而是围绕;不划定界限,而是创造过渡;不信教条,而是相信发展。它无法证实什么,只能通过剔除变量而得出一个尽可能清晰的认识。严格来说,自然法则也只是一种假说。如果每次松手苹果都掉到地上,当然会产生一种**性的说法。但是,这些相关法则全都来自于相同的实验。直到现在,这些实验依然毫无例外地得出同样的结论。
不,你在这本书中找不到**的真理,找到的只是一个可能性极高的故事,这种可能性是在世界范围内研究的暂时本质。例如,本书附录中地质学时间轴上的年份并非**数字。上网查一查,你就会发现地质年代的起始时问是有变化的,甚至有时会多出一个时期,比如近几年来发现的埃迪卡拉纪(Ediacaran)。请你暂且不要追问*终的数据,因为你什么也找不到。每次有新的认识时,坐标的尺度都会发生变化。附录里的“地质年代表”是专家们*近达成的共识。或许你也听说过关于霸王龙的讨论。这种巨型蜥蜴的相貌几乎每个月都会被修改,人们一会儿说它是瘸腿的食尸动物,一会儿说它是赛跑健将和充满活力的捕食者,甚至有专家认为它是食草动物。
因为网友对同一事件总是各执一词,所以有人认为网络让人变得愚昧。但事实绝不是这样。早在网络诞生之前,人们对事实就各有各的看法了,只不过我们在学生阶段对此了解很少,也没有比较的机会,只有一位向我们传授“神圣真理”的教师。今天,我们能不断对比,从不同的观点中总结自己的认识。通过接触知识和重整概念,我们能看到认识形成的过程。
我们历史的全景图有模糊的角落,这一点毫无疑问。
但正因为这样,它看起来才如此壮观华丽。历史上*美妙的油画里,有许多正是出自印象派画家之手。莫奈、西斯莱、毕沙罗或雷诺阿的主题,都是通过观赏者的想象才**化的,而并非借助画笔的准确描摹。现代人阐释世界的方法也与这些图画类似,没有什么是固定不变的,万物都在变化。许多人因此而感到不安,我却觉得备受鼓舞。积极主动地参与认识过程,不是比被动接受一些磐石般牢固的事实还要有趣吗?这样可以认识到运动中有变化、变化中有机遇、模糊中有未来的真理。我们的各种认识——包括对现有物种和已消失物种的外貌和行为、自然现象、因果关系、人类的角色和人类物种的未来的认识——都在呼吸着、发展着,经历蜕皮、成长、变形、成形的过程。通过好奇、开放与想象力,每个人都被邀请一起跟踪和塑造这一过程。
这本书不是教科书,也不是宣言。它并不宣扬任何教条,它是一部惊险类读物。地球的发展史充满离奇曲折的故事,期间发生的事件其实并不复杂,一点也不无聊,只是有些人喜欢把它弄得复杂而无聊。这些人大家都认识——他们的签名装饰着我们的文凭,当然为我们签名的还有另外一些人,在这些人的课堂上,即使下课铃响了,我们仍会继续坐在那儿认真听讲。他们是了不起的叙述者、冒险家和时空穿梭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