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质疑
刘邦之所以得天下在于比项羽更会花钱
**不是**的,但没有**是万万不能的。既能拥有**,又能运作**,且不会成为**的奴隶,才是真正的富贵之人。
汉高祖刘邦相貌堂堂,高高的鼻梁,面有龙腾之相,须髯很美,左腿上长有72颗黑痣。这一切好像都在说明他是一个“异人”,有不同于寻常人的一面。但他又有常人的一面:性情仁厚爱人,心胸宽敞、豁达,懂得享受,且志存高远。
刘邦在天性上不肯干平常人家的活计,不热衷于本分的生产劳动,他好像从来就不怎么在乎钱的问题,他有玩转财富的心法,总是能够让别人把钱财“送”上门来。
早年的刘邦不治产业,也不勤勉,父亲没少数落他,但他内心一直都很不服气。即便刘邦当上了皇帝,还喜欢拿父亲昔日的“教导”说事。汉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刘邦置酒于未央宫,大宴群臣。刘邦端起酒来为父亲献礼祝寿,口里念念有词:“家父大人常常认为我是无赖,不能治理产业,不像兄长一样勤快实干。我今天成就的业绩难道不比兄长多吗?”这话虽是笑谈,却透出了刘邦的心思。在刘邦的心里,一直有这么一个信念:大男人的财富不是单单靠勤勉来获得的,只要能掌控大局,不愁没钱花。拥有财富不一定要靠朝九晚五地辛苦劳作,踏踏实实地治理产业永远不是刘邦这类人的心愿。
没有得志之前,刘邦常到成阳服徭役,由此得以观瞻秦始皇的威仪。看在眼里,乐在心上,“大丈夫就应该这样!”刘邦似乎看到了自我的影像,从此他的心界开阔起来。像秦始皇那样拥有天下,不就拥有了一切吗?
一个大男人,懂得享受,喜欢酒和女色,刘邦就这样。
当刘邦率军向西攻入咸阳,诸将领都争着奔向藏有金银绢帛财物的府库,萧何则来到秦国丞相府,收集图案文档资料。刘邦在干什么呢?当他看到秦宫如此华丽富贵,珍宝、狗马、女人以千万计算,一时有些心动,想留下来尽情地享用一番。
本来是一个“粗人”的樊哙——出身寒微,早年曾以屠狗为业,却板起脸讲了一番精致的大道理:“你是想夺取天下,还是只想成为富家翁?正是这些**靡丽的东西让秦朝灭亡的,你要这些东西干什么呢!还是赶快回到灞上,不要在此久留!”但樊哙的话好像并没有深入到刘邦的心里,因为秦宫对他太有吸引力了。
刘邦出身布衣平民,即便打了胜仗,受封为沛公,毕竟还是没见过多少大世面,他哪里看到过如此华贵的宫殿和天仙般的美女?虽然革了大秦王朝的命,但后天习性难改,能不动心吗?
这时张良站出来说:“秦王无道,你才得以攻下这里。想要夺得天下,就必需勤俭。刚进入秦宫,就琢磨着如何享乐,这完全是‘助纣为虐’。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希望你听取樊哙的劝告。”参谋长的话,刘邦还是听的。刘邦*后封存了府库,带领军队回到成阳的郊区灞上。
刘邦召集各县的父老乡亲和当地有权势的人,说:“父老乡亲受暴秦苛法迫害的时间太长了。我已经与诸���约定好了,谁先入关,谁就称王。现在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必须抵罪。其余秦法一概除去,诸官吏还像以前一样恪守职责。我来这里是为父老乡亲除害的,请不要害怕。”秦地老百姓非常高兴,争着宰杀牛、羊,捧着酒和食物来犒赏三军。刘邦下令不准接受:“仓库中的粮食很多,我们不缺,不能让百姓破费。”百姓听了,心里更是欢喜,热切盼刘邦能称王。
刘邦之所以这么做,因为他心里非常明白,正是自己目前不占有百姓的钱财,不与民争利,才能为日后拥有全国,为享尽天下财宝和美女铺好道路。
与刘邦的志向相对比,楚霸王项羽挂念的就太多了,什么都想占有。项羽带领军队西进,攻人咸阳,下令屠城,杀死秦朝已经投降的王子秦婴,火烧了秦宫,大火整整烧了3个月都不曾熄灭。项羽下令挖掘秦始皇的坟墓,打算把秦国所有的财富都占为己有。金银财宝、珠玉古玩等好东西,项羽尽收其囊,还掳走了宫中所有的妇人。秦地的百姓对他的所作所为大失所望。韩生对项羽说:“关中,地势险峻,土地肥饶,可在这里称霸。”项羽见秦宫已被烧毁,残破不堪,就说:“富贵了不回到故乡,就如锦衣夜行,又有谁知道呢!”韩生退下之后,议论道:“人们都说楚人不过像猕猴戴着帽子罢了,就知道在表面上显摆。看来果不其然呀!”项羽听闻之后,就把韩生给烹杀了。可能是项羽太在乎眼前的一切,于是他想破坏,想焚烧;而财富、妇人、珍玩和权力等,又一个都不能少。
正因为刘邦有些吊儿郎当满不在乎,舍得为日后投资,所以在政治与财富的争斗中,刘邦一直得心应手。
陈稀,本来刘邦派他去管理代地的,不料这位曾经追随刘邦、颇有信用的列侯却造反了。刘邦亲自率军前往征讨,走到邯郸的时候发现陈稀只是以漳水为屏障,久经沙场的刘邦心里有底了。刘邦又了解到,陈稀的部将中有很多人原先是商贾之人。这次刘邦心里更有把握打赢这场仗了,因为他知道商人是*经不起利益诱惑的。高祖刘邦开始向这些人撒钱,陈稀的部下们收到刘邦送上门的黄金,许多人当即反戈,投向了高祖的怀抱。
刘邦的处事手段很潇洒,永远不会忘掉让**来帮助自己推磨。早在楚汉对峙时,处于劣势的刘邦毫不犹豫地交给陈平4万斤黄金,让他用这些沉甸甸的东西去离间楚霸王和亚父范增之间的关系。
与刘邦相比,项羽待人同样也是恭谨仁慈、言辞和善,若手下有人患病,他会伤心哭泣,和病人一同饮食进餐。然而每次到了论功行赏、封官加爵时,恭敬爱人、清廉好礼的项羽却总是出奇地吝啬,尤其地不洒脱。他往往犹豫不决,把刚刻好的大印在手里摩挲着,几乎让它失去棱角,也不肯赏赐给他人,这怎么能拴住人心!
不过,项羽也有大方的时候。兵败如山倒,但大英雄就是不肯东渡乌江,他把自己的坐骑赐给乌江亭长,命令骑兵皆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和追击的汉军进行*后的肉搏战。单是项羽所杀的汉军就有数百人之多,他本人也身负十几处创伤。真是一个不识大势之人!这个时候了,才想起来要逞自己“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豪情,只可惜用错了地方。当项羽回头看见汉军骑兵中的司马吕马童时,说:“你难道不是我的故人吗?”吕马童审视了一下,这就是项王!项羽说:“我听说汉王为购求我的头颅而出资千金,以封万户侯为悬赏,我把这个好处恩施给你。”于是自刎而死。几十个汉军骑士为争夺楚霸王的尸体,又是一番厮杀,*后吕马童等5人都得以封侯。
项羽的豪气大方,成就了几个粗人,但失去了天下、江山和美人虞姬,还有自己坐下的良驹宝马。万里江山则归入善于挥洒钱财的刘邦的囊中。
正因为相信虚无缥缈的命运,高祖刘邦很自信甚至很自负。在攻打黥布时,刘邦被流矢击中,后来伤口发作,病得很厉害,吕后赶忙为他请来一位名医。可是,刘邦就是不愿**,但还是赏了那个医生50斤黄金,把他打发走了。为什么汉高祖不愿就医呢?刘邦发表了一番高论:“我以布衣起家,手提三尺剑取得天下,这都是天命所归。我的命运如果是这样,即使神医扁鹊在世又能怎样?”
刘邦的心无挂碍成就了千古霸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他才是真正的富贵者。因为刘邦*清楚在他的生命、事业和命运中,财富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项羽失败的新发现
关于项羽失败的原因,众说并不纷纭,主要不外乎两种:一是项羽性格使然,所谓“匹夫之勇,妇人之仁”,喜欢杀戮以至丧失天下民心,吝于赏赐而不获将士拥戴;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是历史必然,秦王朝已经实现大一统了,项羽却逆流而行,分封天下,必然为潮流所抛弃。
那么,这两种说法是否能站得住脚?项羽之死还有没有更直接的原因呢?
关于性格之说,从《史记》的记载来看,项羽确实表现出了大开杀戮、凶狠残忍的一面,但这并不能说是项羽性格使然。一方面古代战争本身就比较残忍,集体坑杀战俘的事情在先秦屡见不鲜。另一方面,只要有人劝解,且道理中肯,项羽一般也不会大开杀戒。
据《汉书·陈胜项籍传》记载,项羽攻打外黄(今河南民权西北)十分艰苦,取胜之后,将15岁以上的男人赶往城东,想集体屠杀,以泄其愤。当时一个12岁的少年劝说项羽不要屠城,不然以后其他城市的人肯定抗争到底,绝不投降。项羽认为有理,赦免了众人。
而“匹夫之勇,妇人之仁”不过是韩信的一面之词。韩信乃一介贫民,穷困潦倒,又自恃能力超群,所以一直期望出人头地。他被萧何月下追回来之后,刘邦立马召见,在这次会见时,韩信为了展现自己的才能,很有故意吹捧刘邦,贬低项羽的可能。
关于项羽的性格,陈平的评价较为中肯:“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史记·陈丞相世家》)可见,就性格而言,项羽、刘邦,各有长短。
直到秦灭六国之前,中国人一直习惯于裂土分侯的封建分封制。秦朝建立**集权之后,天下百姓并没有发现**集权的好处,反而更见其害。所以,一旦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天下景从”,除了故秦地之外,原来六国所在地的豪杰百姓纷纷杀死郡长、县令,以图恢复六国故地,回到以前的七雄并存的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