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就业促进型经济增长模式研究
QQ咨询:
有路璐璐:

就业促进型经济增长模式研究

  • 作者:蒋文莉
  •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6058605
  •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01日
  • 页数:250
  • 定价:¥36.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中国的经济增长一直依赖投资推动,使得资本一劳动比率快速上升,并伴随资本一产出比率的上升。结果是投资收益率持续下降使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表现出不敏感,就业增长已经严重滞后于经济增长。如何协调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一直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内容,也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长期以来,理论界存在一种误区——认为就业具有派生性和从属性,是依附于经济增长的,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加快经济增长,对劳动就业和劳动力市场问题的研究不够重视。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以经济增长来解决就业问题本身就存在着实现的可能性问题,就业问题根本上要通过发展就业来解决,不能脱离社会经济的发展阶段来谈就业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本书经过充分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认为中国要在资本和劳动良性互动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增长模式的调整实现以劳动就业促进经济增长。
    本书以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转型为背景,针对资本深化、就业不足、内需疲软、就业增长和就业结构滞后于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经济增长速度趋于下降的问题,探讨经济增长模式的转换。通过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市场的运行状况,以及就业增长、就业结构和劳动生产率变动的动态分析,判断中国
    文章节选
    **章 导论
    1.1 选题和研究背景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在较长时期里,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仍在于劳动力。中国劳动力受过中等教育的比例较高,是一支能干、低价的技术型劳动力队伍。中国经济结构选择的实质是按照劳动力比较优势选择生产模式,从劳动密集型生产模式,向引进技术、模仿成熟技术、消化吸收创新技术的资金、技术型生产模式的渐进进化。这种渐进进化的生产模式和丰富的低成本劳动力供给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秘密,也是综合生产率得以持续提升的奥秘。
    劳动力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其供给的数量和质量都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劳动力供给数量十分充裕的条件下,出于对“充分就业”这一宏观经济目标的考虑,需要将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放在较为重要的地位。由于经济落后,教育水平较低,缺乏高素质的劳动力,仅靠引进外资,并不能很快地提高经济效率和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这就使得中国必然采取超常规的经济增长模式,以获取经济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并正在融人经济全球化发展中。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隐含着众多的发展问题。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2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人均收入的提高和生活品质的提升。但劳动力市场却出现了一个奇特现象:少数高端劳动力的收人成倍上涨,而大量初级劳动力的工资几乎原地踏步,甚至跟不上低的通货膨胀增长水平;还有一个庞大的被称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城乡失业、半失业和待业人口,这些人尚处在难于维持基本生活需要的处境下。
    ……
    目录
    **章 导论
    1.1 选题和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1.2.2 国外相关理论与实践
    1.2.3 相关理论与实践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数据来源
    1.4 本书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1.5 本书的创新和有待深化研究的问��
    1.5.1 主要观点和创新
    1.5.2 有待深化研究的问题
    第二章 劳动就业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与评述
    2.1 就业数量、劳动力市场供求与经济增长
    2.1.1 古典与新古典的劳动就业理论
    2.1.2 新保守主义的就业理论
    2.1.3 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与劳动力市场分割
    2.1.4 凯恩斯就业量决定理论
    2.2 就业结构与经济增长
    2.2.1 劳动力市场技术结构与就业
    2.2.2 劳动力市场部门结构与就业
    2.2.3 二元经济与就业
    2.3 劳动生产率、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
    2.3.1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2.3.2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2.3.3 新经济增长理论
    2.4 劳动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
    2.4.1 隐含合同理论
    2.4.2 内部人一外部人理论
    2.4.3 效率工资论
    2.5 劳动就业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分析
    2.5.1 增长对失业的两种相反的作用
    2.5.2 部门间的互补效应
    2.5.3 创新驱动的增长
    2.5.4 边干边学
    2.6 理论分析结论
    第三章 劳动就业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单因素动态分析
    3.1 就业规模变动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分析
    3.1.1 经济增长的历史和现状
    3.1.2 就业规模变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特征
    3.2 就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分析
    3.2.1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互动的典型相关分析
    3.2.2 经济增长与就业结构互动分析
    3.3 劳动生产率变动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分析
    3.3.1 对中国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历史性描述
    3.3.2 劳动生产率变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初步分析
    3.3.3 劳动生产率变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定量分析
    3.3.4 各产业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的变动关系
    3.3.5 分析的结论
    3.4 劳动力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分析
    3.4.1 非典型的劳动配置格局
    3.4.2 劳动力市场发展的阶段分析
    3.4.3 就业体制转轨与劳动力市场的三元分割
    第四章 多因素经济增长模型与劳动就业贡献的实证判断
    4.1 经济增长影响因素与指标体系
    4.2 多因素经济增长计量模型的创建与分析
    4.3 劳动就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第五章 就业促进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创建
    第六章 就业促进型经济增长模式的战略思路和政策选择
    参考文献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