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半导体物理基础
大约在20世纪初,奠定了对物质结构的近代认识。1897年,J.J.Thomson发现了电子。他推断原子是由正电荷和负电荷组成的,并且提出了原子的“枣糕(plum pudding)”模型,即负电子嵌在云状正电荷中。不到1/4个世纪后,即1911年,Ernest Rutherford在一项a粒子散射实验中发现,原子的正电荷集中在一个非常小的核中,核的大小是原子的万分之一。他正确地提出了电子是绕核沿轨道运行的,然而他认为电子能够呈现随机的能量。1913年,Niels Bohr发现这是不正确的,并且提出核内电子只能存在于离散的固定能级上,他把这种能级叫做“层(shells)”。Bohr的层模型使对物质化学的、物理的和电气性质的理解成为了可能。
下面将用Bohr的层模型来解释硅晶体的基本结构和性质,然后会逐步介绍所有决定半导体器件工况和特性的重要现象。
本章中讨论原子模型,涉及了一些简单的量子力学知识。因为对这一理论的详细解释超出了本书的范围,所以这也许对某些读者是个挑战。然而,本章所有的后续部分不需要对原子模型有深入的知识也可以理解。
1.1 硅的结构和特性
1.1.1 原子的能级
Bohr理论的正确性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氢原子的势阱模型来演示,如图1.1所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