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国家-社会”框架与中国法学研究
QQ咨询:
有路璐璐:

“国家-社会”框架与中国法学研究

  • 作者:侯瑞雪
  •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 ISBN:9787503690396
  •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01日
  • 页数:208
  • 定价:¥20.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503690396
    • 作者
    • 页数
      208
    • 出版时间
      2009年01月01日
    • 定价
      ¥20.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本书主旨是通过反思“**-社会”框架在中国法学研究中的确当性和有效性,检视“**-社会”框架的限度及其理论预设,进而探讨在此框架下展开的中国法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很多中国法学研究者在运用“同家-社会”框架对中国现实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过程中,并未对框架的限度和预设保持足够的警醒,反而有神化该框架的倾向。“**-社会”框架在中国法学研究中的确当性是西方现代性图式所赋予的,由于该框架在分析和解释转型中国的**与社会关系方面的简单性,致使其解释效力具有有限性。而且,“**-社会”框架下的中国法学研究受到西方现代性理念的支配,所以无法切实把握中国的**与社会关系的变化,并且也不能提供一种评价和指引中国的法制建设方向的理论模式。因此,对“**-社会”框架以及该框架下的中国法学研究进行反思性研究是必要的。通过这一反思进路和视角的转换,我们才能洞见到“**-社会”框架下的中国法学研究的问题所在,并为其走出困境提供一种可能的出路。
    文章节选
    **章 中国市民社会研究与“**一社会”框架下的中国法学研究述评
    一、中国市民社会研究述评
    任何理论范式或分析框架的出现,不仅与其理论脉络有密切联系,更与特定时空下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肇始于20世纪的在全球复兴的市民社会理念,在20世纪80年代下半叶开始被引入中国学界。美国汉学界、我国内地及台湾地区三地的论者根据各自不同的取向运用源自西方的“市民社会”这一理论资源,并与其所要解决的问题或相应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相勾连,试图发现更有效的认识和解释中国历史和现实的理论模式。因此,他们各自都有着其自身的问题关注点和理论倾向。在此,我所关注的只是内地论者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的市民社会研究成果,旨在对其产生的背景、论争要点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
    目录
    导论
    一、问题的建构
    二、论题的限定
    三、“**-社会”框架的来源与内涵
    (一)“**-社会”框架的来源
    (二)“**-社会”框架的内涵
    (三)**与社会市民社会概念界定
    四、分析进路的设定
    **章 中国市民社会研究与“**-社会”框架下的中国法学研究述评
    一、中国市民社会研究述评
    (一)背景、问题与意义
    (二)中国市民社会研究的主要争点及其转向
    (三)中国市民社会研究存在的问题
    二、“**-社会”框架下的中国法学研究之现状分析
    (一)市民社会与中国法治观的论争
    (二)市民社会与部门法研究
    (三)“**法与民间法”研究
    第二章 西方市民社会及“**-社会”框架的形成和发展
    一、市民社会理论复兴的背景及其概念之分梳
    二、西方市民社会理论及“**-社会”框架的演化发展
    (一)现代性的兴起与欧洲市民社会理论之形成
    (二)现代性的危机与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与衰落
    (三)现代性的重建及市民社会理论的复兴
    (四)小结
    第三章 反思“**-社会”框架及该框架下的中国法学研究
    一、反思“**-社会”框架
    (一)反思现代性理念
    (二)“**-社会”框架的限度分析
    二、反思“**-社会”框架下的中国法学研究
    (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法治观的转向
    (二)“**-社会”框架下的中国法学研究存在的问题l
    第四章 以“**法与民间���”研究为个案的进一步反思
    一、“**法与民间法”研究概览
    (一)民间法研究成为焦点之缘由
    (二)民间法习惯法之概念界定
    二、反思“**法与民间法”研究
    (一)反思“法律文化论”中的习惯法研究
    (二)反思“本土资源论”中的民间法研究
    (三)中国法学论者对“**-社会”框架的有限反思
    第五章 展望“**-社会”框架与中国法学研究的发展l
    一、思维方式的转变
    二、研究视角的转换
    三、托依布纳的自创生理论给我们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编辑推荐语
    本书是关于研究“**-社会框架与中国法学”的专著,书中的主旨是通过反思“**-社会”框架在中国法学研究中的确当性和有效性,检视“**-社会”框架的限度及其理论预设,进而探讨在此框架下展开的中国法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