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明末清初的山水画
**节 董其昌的南北宗论
董其昌(1555—1637)字玄宰,号思白,别署香光居士,谥文敏,华亭人,精通禅理,以禅喻画,以艺术史的眼光,在其著述《画禅室随笔》中对山水画的历史、风格、流派加以阐述:“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则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干、赵伯驹、伯骕,以至马、夏辈。南宗则王摩诘始用渲淡,一变钩斫之法,其传为张琛、荆(浩)、关(仝)、郭忠恕、董(源)、巨(然)、米家父子(米芾、米友仁),以至元之四大家(黄公望、吴镇、倪云林、王蒙)。亦如六祖之后有马驹、云门、临济儿孙之盛,而北宗微矣。”当时前有莫是龙(1539—1587),后有陈继儒(1558—1630)也有相似的主张。因三人均是南直隶省(南京)辖下的松江府华亭人,因此被称为松江派,又被称为华亭派。他们在一起,以禅宗比附绘画流派,共创山水画的“南北宗”。松江派的南北宗论是一种带着批评性的史观,这一理论把禅家“北宗”的所谓“渐修”(以神秀为代表)与“南宗”的所谓“顿悟”(以惠能为代表)的概念用于绘画,推李思训和王维作为南北两派的首领,称“南宗”是文人画,是“顿悟”的表现,有书卷气,有天趣,只有凭借个人的天赋和学养才能达到其境界,而“北宗”是行家(职业画家)画,是“渐修”的表现,只重苦练,无天趣可言。按此理论观之,北宗画家多功利之心,不免身为物役,表现在绘画上多有钩斫刻画、剑拔弩张的痕迹,而南宗画家超逸乎功利,在仕途上有归隐之心,表现在绘画上多用渲淡之法,追求蕴藉中沉着痛快的笔墨趣味。在南北宗论的批评术吾中,实质上将代表不同风格的两派比附为一正一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