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室内渲染导读
1.1 色彩构成在室内表现中的地位
生活因为色彩而美丽,我们的生活空间因为色彩而令人陶醉。在室内表现中,色彩的搭配及合理应用也是一幅**室内表现作品的**要素,接下来简单分析一下色彩的基础理论知识,为色彩在实际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1.1.1 色彩构成的含义
色彩构成研究的是色彩的产生、原理及人对色彩的感���与应用,是一门重要的研究色彩组合规律、创建方式的基础学科,是一个科学化、系统化的色彩训练方式。它从色彩创造学的角度去探索和开拓出新的、美的对象,使我们对色彩美的构成形式有更多、更深刻的认识。
色彩构成是从人对色彩的知觉与心理效果出发,用一定的色彩规律去组合构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创造出新的、理想的色彩效果,这种对色彩的创造过程及结果,称为色彩构成。
色彩构成的原则是将创造色彩关系的各种因素,以纯粹的形式加以分析和研究。它是在探索规律的进程中采用的一种手段,不等于创造的结果。
色彩构成的目的在于培养对于视觉艺术形式的创造性思维方式。
所以,在进行室内效果表现过程中,要对色彩构成知识有个全面的了解,才能在实际表现中准确地把握色彩的关系。
1.1.2 色彩基础
要理解和运用色彩,首先必须掌握一些色彩归纳整理的原则和方法,其中包括色彩基础、色彩对比与搭配、色彩功能等。
色彩,可分为有彩色和无彩色两大类,有彩色如红、橙、黄、绿、青、蓝、紫,无彩色如黑、白、灰。
有彩色就是具备光谱上的某种或某些色相,统称为彩调;与此相反,无彩色即没有彩调,无彩色有明有暗,表现为白、黑,也称色调。
有彩色很复杂,但可以用以下3组特征值来确定:
其一是彩调,也就是色相;
其二是明暗,也就是明度;
其三是色强,也就是纯度、彩度,即通常所说的饱和度。
在Photoshop软件的【色相/饱和度】对话框中能充分体现颜色的这3组特征,如图1.1所示。
色相
有彩色就是包含了彩调,即红、黄、蓝等几种色族,这些色族也被称为色相。
*初的基本色相为:红、橙、黄、绿、蓝、紫。在各色中间加插一两个中间色,其头尾色相按光谱顺序为:红、橙红、橙黄、黄、黄绿、绿、绿蓝、蓝绿、蓝、蓝紫、紫、红紫。红和紫中再加中间色,可制出12种基本色相。
这12种色相的彩调变化,在光谱色感上是均匀的。如果进一步再找出其中间色,便可以得到24种色相;如果再把光谱的红、橙黄、绿、蓝、紫诸色带圈起来,在红和紫之间插入半幅,构成环形的色相关系,便称为色相环。基本色相问取中间色,即得12种色相环。再进一步便是24色相环。在色相环的圆圈里,各彩调按不同角度排列,则12种色相环每一色相间距为30°。24色相环每一色相间距为15°。
P.c.c.s制对色相制作了较规则的统一名称和符号。其中红、橙、黄、绿、蓝、紫,指的是其“正”色(当然,对正色的理解,各地习惯不全相同)。正色用单个大写字母表示,等量混色用并列的两个大写字母表示;不等量混色,主要用大写字母。惟一例外的是蓝紫用V而不用BP。V是紫罗兰的首字母,为色相编上字母作为标记,便于正确运用而又便于初学者记忆。
以这种方式来划分并定色名,显然是和孟塞尔的10种色相与20种色相配合的。孟塞尔系统是以红、黄、绿、蓝、紫5色为基本色,把它称作黄红。因此P、C、C、S制的24种色便也归为10类。
明度
明度,可以从无彩色人手,因为无彩色在图1—2中只有一维,比较好理解。*亮是白,*暗是黑,以及黑白之间不同程度的灰,都具有明暗强度的表现。若按一定的间隔划分,就构成明暗尺度。有彩色即靠自身所具有的明度值,也靠加减灰、白来调节明暗。
日本研究配色体系(P.c.c.s)用9级,孟塞尔则用11级来表示明暗,两者都用一连串数字表示明度的增减。
物体表面明度与它表面的反射率有关。反射得多,吸收得少,便是亮的;相反则是暗的。只有****反射的光线,才是理想的白;****吸收的光线,才是理想的黑。事实上我们周围没有这种理想的现象,因此人们常常把*接近理想的硫化镁结晶表面作为白的标准。
有彩色的明暗以无彩色灰调的相应明度来表示其相应的明度值。如图1.2所示,明度一般采用上下垂直来标示。*上方的是白,*下方的是黑,中间排人灰调。这是表明明暗的垂直轴,称无彩色轴,是色立体的中轴。
饱和度
一种色彩的纯度,也有强弱之分。比如正红,有鲜艳无杂质的纯红,有涩而干残的“凋玫瑰”,也有较淡薄的粉红。它们的色相都相同,但强弱不一,即色彩饱和度不同。饱和度常用高低来描述,饱和度越高,色越纯,越艳;饱和度越低,色越涩,越浊。纯色是饱和度*高的一级。
一般用水平横轴来表示饱和度,以无彩色竖轴为点,在色相环某一色相方向伸展开。
立体色标
将白光下混合所得的明度、色相和饱和度组织起来,先由下而上,在每一横断面上的色标都相同,上横断面上的色标较下横断面上色标的明度高;再由黑、白、灰作为**轴,**以外,使同一圆柱上,色标的纯度都相同,外圆柱上的比内圆柱上的纯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