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 价值与一般均衡
关于讲座的对象和方法
在座的有的学过经济学,有的没有学过,但都有很高的理解能力。我在这里要讲的是经济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概念,也包括一些应用。我想结合当前的经济问题,表明经济学是如何应用于政策的。
首先要说明,我自己不是经济学专业出身,我的经济学理论大部分是自己想出来的,它与一般的经济学教科书不太一样。但是真理只有一个,自己想也不能乱想。我自己领悟到的经济学,和目前占主流地位的古典经济学的结论是一致的,只不过它们是通过不同的逻辑而到达了同一个目的地。
大家都知道,经济学很多时候要用到数学。但在我的课里边,为了便于大家的理解,我尽量不用数学,偶尔用到一些,也都比较简单,学过数学的人可以借此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没有学过的人也可以听懂我所讲述的内容。
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首先我要讲的是价值理论,接下来要说一般均衡。这跟一般教科书里的安排不一样,这是我自己一种独特的思路。学过经济学的人,可以对我的理论提出疑问或批评;没有学过经济学的人,我相信会从中得到一些新的启示。
为什么要把价值理论作为经济学的核心?这其实不容易回答,因为它牵涉到经济学中看似简单、其实非常复杂深刻的问题。能够提出这个问题,那么可以说已经对经济学懂得了一半。再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经济学就基本掌握了。
首先,经济学是研究怎样做一件事,能用*经济的办法,不要造成浪费。它的*终目的是让社会变得更富有。我们日常经济生活中一些*简单的事,其实都和上述经济学的目的相关,都包含着极复杂的问题。在一个分工复杂的社会中,每个人应该去干什么,对社会是*有利的?如果达到某个目的有若干个方案,应该选择哪个方案?这些都是经济学中*根本的问题。只有首先解决价值问题,才有可能正确回答这些问题。
我曾经问过很多经济学者,为什么价值问题重要?得到的回答并不统一。在过去,价值理论往往跟政治问题联系在一起:你拥护劳动价值论,就是马克思主义者;你不信奉劳动价值论,就是反对马克思主义,那就变成“立场”问题。所以价值理论很敏感,讨论起来心惊胆战。证明价值由劳动量决定的文章铺天盖地,不同意的文章****。现在劳动价��论一统天下的局面已经结束,不同意劳动价值论的文章渐渐多于同意的文章,但是能够接触到问题核心的论述,仍然是****,可见讨论这个问题之困难。
这要从经济学的目的说起。经济学是干什么用的?一般回答是,为了合理地使用各种资源。但怎么样才能算合理地使用资源?这义是一个问题。
譬如一个锅炉的效率,你投入了多少热量,它吸收了多少热量,这是可以衡量的,这就是锅炉效率,但经济效率不是这样。在经济活动中,你投入各种资源,生产出各种产品,投入和产出的东西不一样,要评价这个经济活动是否合理、是否有效率是非常困难的。“经济效率”这个词我们经常挂在嘴边,但如果问你,中国的经济效率是多少,美国的经济效率是多少,你很难说清楚。因为你没有一个准确的标准。而锅炉效率是可以说得出的,它可以通过实验检测得到。
价值理论的重要性就在这儿:经济学的目的是有效地利用资源,而如何衡量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必须用到价值的概念,所以它是经济学的核心。
历史上对价值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早的时候,普遍认为只有金银财宝才有价值,别的东西一旦消费掉就没有了。后来人们认为,只有农业和采矿业才创造价值,因为农产品和矿产品是从地下冒出来的,是“无中生有”的。而工业呢?它不创造价值,只是瓜分了农业的价值。譬如一个农民生产出100千克小麦,拿去磨面,他把5千克面粉作为加工报酬,*后拿回95千克面粉,人们认为这是磨坊主在瓜分这个农民的价值。这个问题直到200年前也没有得到解决,从《国富论》来看,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对工业是否创造价值也是心存疑问的。当然,今天的经济学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不过很多普通人在这个问题上还是容易犯错误。我国直到改革开放前还不承认服务业创造价值,认为服务业越少越好。他们不懂得,价值存在于消费并能从消费的满足之中得到,不论这个消费是物质性的还是非物质性的。事实上,愈是富有的社会,非物质性的东西消费愈多;只有勉强维持生存的社会才大量消费物质性的东西。
因为分工深化和经济发展,社会上的行业越来越多,产品越来越丰富,经济关系越来越复杂,衡量经济效率的问题也就越来越突出。实现一个经济目的,可能会有很多方案。譬如发电,可以选择用煤、油、水力、原子能等作为能源,可以选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技术路线和管理方案来实现。这时候,为了更合理地利用资源,*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我们要比较各种方案的经济效率。
所谓经济效率,在经济学中并不存在一个**值。我们说不出中国的经济效率是多少,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率是多少。但它是可以评论、可以比较的。当资源的使用还有改进的余地因而存在浪费时,我们说它的效率低。比较两个企业,常常用资本回报率来作标准,也可以比较投入和产出,凡是投入小于产出的,经济效率就是高的。其实要作这些比较也不容易,因为投入的是各种各样的资源,包括劳动、资本、原材料等,产出的是各种形式的产品和副产品,两者之间没有办法对比。1千克煤和1千克粮食是不**较和换算的,何况有许多物品的计量量纲都不同:劳动用人工每小时,电力用千瓦每小时,煤炭用千克,布匹用米等。量纲尚且不同,就更没法作比较了。除非你能把不同量纲的东西换算为同一量纲,才可能衡量投入和产出,才能讨论经济效率。
对于普通人来讲,这个问题一点儿也不复杂,只要把各种物品的价格调查清楚,然后把投人品的成本算出来,就可以比较不同能源、不同技术路线等的成本,选择成本*低的方案就是经济合理的。
可是这问题到了经济学家那里,就变得复杂起来。因为价格每天都在变,有没有一个更为可靠的、更为根本的价格呢?而且如果考虑更全面的话,一个工厂用了这种物品作为投入品,是不是会影响其他工厂的使用?光考虑本项目的经济性会不会有损于全局的经济性?能够计人全局经济性的价格应该是多少?经过这么一问,确实感到问题不简单。斯密、李嘉图、马克思等用物品所包含的劳动量来衡量,似乎能够解决问题。但是后来发现答案并不那么简单。
衡量商品价值的统一标准是什么?在经济学史上有很多争论,马克思提出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但这个“必要劳动时间”是什么,还是叫人捉摸不透。现代经济学所给出的答案,又回到了普通人的直观,就是交易价格,不过增加了一些条件,就是在满足这一系列条件下的交易价格。衡量商品价值的标准就是它的一般均衡价格,这是用来计算经济效率的**工具。
一般均衡决定商品价值
所谓一般均衡价格,就是商品在一般均衡状态的价格。那么,什么是一般均衡呢?这要从市场均衡说起。
某一种商品的市场均衡,就是这种商品的价格使得它的供应和需求达到平衡。这叫做局部均衡,以区别于一般均衡。这很容易理解:市场上如果供不应求,商品就会涨价;如果供过于求,商品则降价。无论如何,总有一个价格使得该商品供求相等,这个时候价格才会稳定下来。由于供求相等,生产出来的商品都会卖掉,市场上没有积压,而且所有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这就叫市场出清。古典经济学认为,通过价格信号,生产者可以了解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从而适时地把消费者需要的商品生产出来,使经济保持协调发展。
如果供不应求时涨价、供过于求时降价,那么价格的波动能够使供应和需求达到均衡。因为涨价以后供应增加,需求减少,供不应求就会改变;降价则会消除供过于求。为什么会发生上述的变化?因为人都有自利的趋向,卖方总是希望价格高,只不过因为有另外一些卖方的竞争而买方不会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