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英才
大体
为君之道,必须识大体,弃细务,其根本大计就是善于用人。君主之长,长于用人之长,以取长补短,这是治国理政的根本。
知人善任 治国之本
我听老子说过:“用正道治理**,用奇正领兵布阵,用无为夺取天下,这是成大事者必须掌握的*高法则。”苟子也说:“做帝王的人,善于识别人、善于管理人就算是有才能;平民百姓,以自己能干实事就算是有才能。”西晋哲学家傅玄说:“能让士大夫忠于各自的职守,听从上司的命令;让诸侯国的君主分到土地并守住它;让朝廷三公总揽天下大事并参政、议政,这样天子就可以悠哉悠哉,拱手而治理好天下了。”
怎么证明这个道理是正确的呢?在尧那个时代,舜当司徒掌管刑罚、土地;契当司马,掌管军事;禹当司空,掌管建设;后稷当畴,掌管农业;夔当乐正,掌管音乐;佳管理工匠;伯夷掌管祭祀;皋陶掌管司法;益管理打猎。这些具体的事尧一件也不做,悠悠然只做他的帝王,而这九个人反而做了他的臣子。原因何在呢?因为尧知道治理天下的大事是哪些,了解他们九人各自的长处,然后量才使用,而且让他们个个都成就了一番事业。这样,尧便凭借他们成就的功业而能够称王于天下。
汉高祖刘邦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定国安邦、安抚百姓、供应军需、保证粮道畅通,我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豪杰。我能够正确使用他们,这就是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的原因。”
三国时期的哲学家刘劭在他写的《人物志》中说:“一个官员的职责是以一味来协调五味,一个**的统治者是以无味来调和五味。所以大臣们以自己能胜任某种工作算有才能;国君却以会用人算有才能。大臣们以出谋划策、能言善辩算有才能;国君以善于听取臣民们的意见算有才能。大臣们以能身体力行算有才能;国君以赏罚得当算有才能。*高统治者正是因为不是万事通,所以才能统筹众多有才能的人为其服务。”
所以说,知人,是王道;知事,是臣道。无形的东西,是有形万物的主宰;无端无形的东西,是事物的根本。鼓音不在五音之列却能做五音的统帅。掌握了王道真谛的人,不去做百官所要做的具体事务,才能成为一国之主。做帝王的严守王道,当官的也知道他们应做的事,自古而然。
苟子说:“帝王要想得到百发百中的善于射箭的人,就不如用后羿;要想得到驰骋万里善于驾车的人,就不如用王良;要想统**下,就不如用聪明正派的人。这样做省心又不费力,而成就的功名业绩却很大。”这就是能使用不是自己的东西有如自己的东西一样的意思。
【评析】
本节讲的是为君之道,治国之道。一个聪明贤达的君主,必须知人善任;**要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其根本也在于用人。在楚汉战争中为刘邦出谋划策有张良;负责后勤有萧何;军事指挥有韩信。他们各尽所能,成就了刘邦的“无能”之功。而项羽却相反,不能知人,也不能用人,陈平、韩信原都是项羽的部下。因得不到重用,他们便弃项羽而投奔刘邦,**的谋臣范增,项羽也不能十分信用,关键时刻也被迫离开项羽回家,惨死于路途。项羽不能用人,毁了事业,也毁了他自己,自刎乌江,成了历史上有名的失败英雄。
君守其道 官知其事
帝王遵守用人的原则,臣下牢记各司其职,这是历来的治国道理。
过去的帝王知悉这个道理,用自己没有而他人却具备的长处,等于自己同样有了这一长处,这就是他深通了帝王之术。而那些不明白这个道理的统治者就不是这样了。他们事必躬亲,而不能任用贤才,贤才就会讨厌他而敬而远之。这是帝王的功名受到损伤,**、社会出现危机原因所在。
从前商汤、周武王拥有夏朝、商朝的全部财产,用他们的土地分封给各诸侯,普天之下没有不心悦诚服的;用他们所取得的财物重宝赏赐功臣,天下臣民都竞相拥护汤、武做天子,竞相为其效命。这是由于商汤和武王深通“用非其有”道理的缘故。
荀子说:“能修明礼法的,可以称王;能搞行政法治的,**就富强;善于争取民心的,社会就安定;只知道搜刮民财、不顾人民死活的,他自己必然灭亡。所以,推行王道、实行儒家治国方略的**,老百姓就富有;推行霸道、实行法家治国方略的**,有才能的士人就会富有;苟延残喘的**,当官的乘机浑水摸鱼、发国难财,他们必然要腰缠万贯、富比王室;行将灭亡的**,统治者们预感到大厦就要倾颓,他们贪婪地把财物统统据为己有,疯狂地将金银珠宝车载斗量塞满自己的箱柜、装满自己的库房。这种现象叫做当官的‘肥得溢油’,老百姓‘穷得净透’。”荀子又说:“当天子的不谈论自己的财产有多少,因为帝王是以天下为家;地方诸侯不应该讲求自己的利害,因为他们是以一方为家;当官的不应该计较自己的得失,因为他们是公职人员,弄不好就能以权谋私。”
从前周厉王好利,亲近当时建议他实行专利的荣夷公。大夫芮良夫劝谏厉王:“难道周王朝就要倾覆了吗?荣夷公这种人见利忘义,不知道祸患就要临头了,你为什么把这样的人作为亲信?利益和财产,是世界上万物生产出来的,是浩渺宇宙承载拥有的公共财产,这就像天地间的阳光、空气和雨水一样。可是,世界上偏偏有人想把它据为己有,那势必会后患无穷。天地万物是天下芸芸众生的共同财富,每个人都将从中获取他们生存所需要的东西,为什么可以独自占有它呢?如果有人一定要这么做,天下仇恨他的人可就多了!人怨很多而又不防备后患,荣夷公用这种方法把国王引到邪路上去,这样能长久吗?”后来果然国人暴动,厉王仓皇出逃,死于外地。
因此来说,圣明的天子把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把他的财物赏赐给功臣,并不与老百姓争利,这才算掌握了做一个*高统治者的原则——那就是把不是自己的东西当作自己的东西来使用。
所以说设置官员,分配职务;委任官职,明确任务;喜好谋略,不知倦怠;宽厚待人,深得众心;能含垢藏疾,这些都是帝王必须灵活掌握的治国准则。心胸宽宏;解决矛盾,消除隐患;帝王有统辖管理臣下百姓的体统,使臣民既敬畏又爱戴,这是帝王成就一统大业的根本基础。
评析
本节仍然讲帝王治国之术,“君守其道,官知其事”,说入主善用贤良,臣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是治理**,安定社会的根本大计。
文中还提到苟子的话:“修礼者王,为政者强,取人者安,聚敛者亡。”并举周厉王与民争利,致使国人暴动,放逐厉王的历史故事,警告治国者统治人民不要太贪婪,要与民休息,注意社会的稳定,这种观点是很有进步意义的。
任长
知人不易,用人更难。自古以来成大事的英雄豪杰都是求贤若渴,可真的求到人才又该怎样使用呢?记住:“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避其所短,用其所长,是因人成事的**要务。
量才核能 治世之要
我听说识别人才,考核才能,是治理**的首要任务。我们生来都不是全人,谁又能通晓百行,懂得天下各种知识呢?所以,舜集合部下群众,根据每个人的才能而委以不同的职位;汉高祖刘邦评论功臣,对张良、萧何、韩信各人的才干也各有不同的说法。何况一般人又不能同这三人相比,又怎么去求全责备呢?
刘劭的《人物志》根据人的个性,大略概括出他们的优点和缺点:
性格刚直的人,不善于做琐碎的事情,所以应该全面看待这种人,既要看到他志向高远的一面,也要看到他处理小事的粗鲁和简单;严肃亢奋的人,在法理面前能做到有根有据,办事公平,但这种人不会灵活处事,遇到变故就会变得暴躁、失态而不通情理;宽恕迟缓的人,行动缓慢,办事效率不高,待人宏大周全而宽厚文雅,但对时势事务不能迅速地把握时机;好奇求异的人.放荡不羁,运用权术,追新求异,诡计出众,考察清静无为的治国之道,这种人往往不合时宜,也不近人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