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
8月~12月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简称黄委会)组建60多人的黄河河源查勘队,黄委会主任王化云提出在查勘河源的同时,查勘从长江上游的通天河调水入黄河上游的引水线路。查勘队在查勘河源后翻过分水岭巴颜喀拉山到通天河,选出通天河色吾曲一黄河多曲的引水线路。这是我国**次进行南水北调工程的查勘。查勘队队长项立志,队员:董在华、周鸿石、史宗浚、何锡麒、刘景蒉等14人,警卫部队、骑兵连**排排长池发等25人,以及其他人员。
10月30日
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听取黄委会主任王化云关于引江济黄和南水北调设想的汇报后,毛主席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
1953年
2月
黄委会编印的《新黄河》一、二月合刊上刊登了《黄河源及通天河引水入黄查勘报告(摘要)》,及新华社记者雷行等人的有关文章。 世纪之交,随着两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问题被世人所关注,要求尽快解决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呼声越来越高,南水北调东、中、西线的格局已经确立,并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形成我国“四横三纵”水资源总体布局,西线工程是该总体布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西部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
在中国历史上关于调水的记载不绝于书,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在20世纪历史舞台上展示的一部壮丽奋斗史,它萌芽于水利先驱者的脑海中,酝酿在共和国***的胸怀里,谱写于江河源流的青藏高原上,描绘在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中。1952年黄委会**查勘通天河调水到黄河源头的引水线路,拉开了南水北调的序幕。西线工程的前期工作经历了建国初期的艰苦开创,大跃进的轰轰烈烈,改革开放的突飞猛进,终于在世纪之交完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南水北调两线工程规划纲要及**期工程规划》,为西线工程任20世纪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