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有了“因果报应”,便有了佛门中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说。“放下屠刀”在这里并非指现实生活中我们所说的杀人的刀子,这只是一种比喻,将人们生活中的恶言、恶行、恶语、欲望、妄想等恶的东西比喻成刀子,意思是说让人们放下心里的恶意、欲望、分别、执著便会成为佛。
在清朝文康的《儿女英雄传》中,有这样的话语:“孽海茫茫,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实际是教育人改正自己的错误。
生活中.人难免会因一时的糊涂而犯下错误,重要的是犯了错误该怎么做。俗语言,“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便是说有的人犯了错误后,能够行善因,成善果;而有的人犯了错误后,一意孤行行恶因,成恶果,两者的区别皆因对待错误的态度。
正所谓“亡羊补牢,未为迟也”,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免遭更大的损失.才是睿智的行为。活学活用:勇于改正自己的过错
孔夫子曾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人尤其是年轻人因涉世未深,尚未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难免有犯错误、产生过失乃至误人歧途的时候,人的这种失足,像马的偶然失足一样,并不罕见。
问题在于,个人的一度失足,是否就意味着他的人生是完全失败了呢?
不,历史事例与理论已无数次地告诉我们,一个人在失足之后。倘若能幡然悔悟。改正错误,那么。他的人生还可以迎来灿烂辉煌的前景。
古时有一恶少年,他横行乡里,人们把他与害人的山中老虎、河中蛟鳄并列为乡里的“三横”,还把他视为“三横”之首。
有人巧言劝说恶少年去杀虎斩蛟,用意是希望“三横”能同归于尽。少年觉得杀虎斩蛟并非难事,就欣然前往。他进到山里杀虎后,又下水斩蛟,追踪了数十里.经过三天三夜的搏杀,终于如愿而归。
乡里的百姓们见他去斩蛟后,数日未归,认为他必死无疑,大家相互庆贺。
这种场景正好被经过生死拼搏、得意凯旋的少年看见,给他的思想带来了****的触动,他萌生了悔过之心,但又觉得自己已年事蹉跎,恐怕日后无所成就。佛祖得知,现身开导他说:“一个人在早晨认识了道理,那么,即使在晚上死去,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何况你**已经觉悟,来日方长呢?人*可怕之处是没有志气,至于能否青史留名,那并不值得忧虑。”
少年闻言,当即立志改恶从善。后通过刻苦磨砺,终成长为一名将军,深受百姓爱戴。
恶少悔过自新,说明的正是“浪子回头金不换”的道理,说明浪子们在愧悔之后,可以
…… 提到《西游记》,可以说家喻户晓,唐僧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历时数十载,行程数万里,受尽千般磨难,为的是西天取经,取的经中就有承传几千年的《心经》。这是小说里的故事,而在现实生活中也的确如此。
想当年,唐太宗李世民深感许多经��翻译不够准确,想去印度找原本印证一番,于是派遣玄奘法师前往印度学习佛法,往返共17年,旅程5万里。玄奘抵达印度后,在印度当时的佛教**“那烂陀”寺,从戒贤三藏学习佛法。在印度的几次佛学大辩论中,戒贤师父都派他出战,结果皆获大胜,一时名震五印(印度分五个区域),曾被誉为“大乘天”和“解脱天”。在完成学业成为佛学大师后,玄奘谢绝了印度朝野多方恳留,携带着大批经文载誉回国。
玄奘精通汉文和梵文,文采**,且对佛理有很深的造诣,因此他所译的经典,**得当,且能矫正旧译的讹谬,在佛经翻译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玄奘翻译的经文占唐代译经总数的一半以上,而《心经》是其翻译的*好的经文,为历代各国所有各派的僧人、行者所公认、所学用。目前以玄奘的《心经》为蓝本,翻译成的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广为流传。《心经》是玄奘法师留给世人*大的瑰宝和****的遗.产,对后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对人们的心态、幸福生活等有着真理性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