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2-1 劣币驱逐良币
一、基本原理
“劣币驱逐良币”是16世纪英国政治家与理财家汤姆斯·格雷欣在其给英国女王的改铸铸币的建议中提出的,后来被英国经济学家麦克劳德在其著作《经济学纲要》中加以引用,并命名为“格雷欣法则”。
“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是金银复本位制条件下出现的一种现象,这是因为货币按其本性来说是具有排他性、独占性的,于是在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面额价值相同的通货同时流通的情况下,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所谓良币)必然会被人们熔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通货(所谓劣币)反而会充斥市场。
二、案例内容
“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曾在美国货币史上有所表现。美国于1791年建立金银复本位制,以美元作为货币单位,并规定金币和银币的比价为1:15。当时法国等几个实行复本位制的**规定金银的比价为1:15.5。也就是说,在美国,金对银的法定比价低于国际市场的比价。于是黄金很快就在美国的流通界消失了,金银复本位制实际上变成了银本位制。
1834年,美国重建复本位制,金银的法定比价定为1:16,而当时法国和其他实行复本位制的**规定的金银比价仍然是1:15.5,这时就出现了相反的情况。由于美国金对银的法定比价定得比国际市场的高,因此金币充斥美国市场,银币却被驱逐出流通领域,金银复本位制实际上变成了金本位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和金融全球一体化的逐步深化,促使包括银行、证券和保险在内的金融领域迅速发展,也使得金融学成了*热门的经济学科。在中国,从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直至今天,金融专业一直常“热”不衰。中国成功地加入wTO后,更将这种金融“热”推向了新的高潮。如今金融学不仅成为**经济体制改革和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石,而且越来越作为一门致富和理财的学问,受到一般企业和寻常百姓的关注。金融学课程被**教育部列为高等教育经济类专业*重要的核心课程之一,金融学课程的教材建设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也在不断地深入发展。
《金融学案例与分析》一书正是适应了金融学教材建设和教学方式改革需要而出版的。本书是由曹龙骐教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金融学》教科书的辅助教材,作为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中的“金融学立体化教材建设项目”,被列入了新闻出版总署“十五”****图书出版规划。为了保证本书能够满足当前金融学课程的教学要求,深圳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课题组全体成员结合多年来金融学课程的教学经验,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收集、筛选和整理了大量相关资料,并多次组织有关专家、学者进行研讨论证,*终完成了本书的编写工作。
本书以《金融学》教材内容为基础,覆盖了《金融学》教材的每一篇章,共41个案例,内容涉及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实践、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管理、证券投资、**银行与金融监管、货币供求与金融调控、国际金融市场、国际收支与内外经济均衡、汇率理论与汇率制度、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金融创新与金融改革等国内外金融领域的各个方面。每一个案例在内容上分为基本原理、案例内容和案例分析三部分,以体现金融理论与金融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选用案例时,我们主要坚持了以下原则:(1)尽可能反映我国经济和金融改革中出现的新变化和新问题;(2)广泛吸收和采用国内外有价值的经典案例;(3)对所选案例力求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行分析,避免就事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