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宗教文化
1.我国宗教文化的旅游价值
我国是个以佛教为主的多宗教**。佛教、伊斯兰教与道教一样被融入了中国历史文化内涵,并在宗教文化艺术方面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如莫高窟、布达拉宫、武当山道教建筑群、峨嵋山一乐山大佛、大足石刻、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等。
宗教名山**与寺庙宫观吸引着大批香客烧香拜佛、祈祷还愿。而宗教建筑与艺术、宗教仪式与活动、宗教意识与文化所具有的特殊审美内容和宗教氛围,对广大旅游者也具有普遍吸引力。包括佛、道、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有关名山福地、寺观**、塔幢石窟、雕刻壁画等典型宗教文化景观,以及傩戏、道教音乐、喇嘛教(藏传佛教)戏剧等独具特色的宗教艺术形式,都堪称我国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
2.我国佛教的石窟寺艺术
石窟寺艺术是建筑、雕塑、绘画等多种艺术形成的综合体。从六朝到宋初期间创造的石窟寺佛像雕塑,巧夺天工,绚丽夺目,造诣精深,足可与古埃及、古希腊石雕艺术争辉,成为中国宗教艺术的宝库。我国石窟寺建筑以北魏至隋、唐时代*盛。
在我国一百多座石窟寺中,敦煌石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号称“四大石窟”。其中敦煌石窟是东方艺术的瑰宝,世界上规模*大、内容*丰富、保存*完整的画廊。享誉世界的重庆大足石刻则是我国晚唐石刻造像艺术的杰出典范。而乐山大佛是世界上*高的摩崖大佛和*大的石刻坐佛。摩崖造像更遍及全国各地。 旅游作为一项必须身临其“境”,方能获得审美享受与愉悦体验的人类社会一地理空间活动,决定了熟悉和掌握有关旅游地理的知识,是每个旅游从业人员都**的基本素养。本教材即主要是针对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旅游类专业学生的需要而编写;特别是着眼于为有关学习者从事中国的旅行社经营与导游工作,旅游地建设与区域旅游开发工作,打下**的中国旅游地理知识基础。
本教材共包括绪论和14章的内容。绪论主要介绍旅游与地理的关系,中国旅游地理的基本知识体系及其学习目的和方法。**、二章为中国旅游地理的总论知识部分。其中**章主要介绍中国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背景、基本特征和分类概貌;第二章主要说明我国的旅游地类型划分与主要旅游地及其客流与交通地理概况,以及由此进行的中国旅游地理区划。第三至十四章则为中国旅游地理的分区知识部分,按12个旅游大区及其34个省级行政区进行阐述。每个旅游大区均从其总体旅游地理环境、旅游资源类别和旅游空间格局入手,再按省区介绍主要旅游区点的分布、特点,以及旅游枢纽城市与旅游交通、特色旅游项目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