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
(1)把发展等同于工业化过程中的经济增长。
这一观点的主要特征是,对发展做了“经济性规定”、“经济化倾向”突出;①主要内容包括:“工业文明观”、“经济增长观”。他们提出,应以工业增长作为衡量发展的惟一尺度,把一个**的工业化进程看作现代文明的重要特征。他们认为,一国在达到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00美金的水平以后,仍能以本国的力���维持每年5%一7%的增长率就是发达**。
这种传统的发展观实质上是一种经济增长战略,希冀通过经济单项突破的“涓流效应”和“扩散效应”来带动非经济部分的发展和社会福利的增进。认为GNP的提高无疑会自动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终可以消除贫困现象;经济发展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社会民主化;经济发展了,也有利于平均分配消费的前提,社会的其他目标也就自然实现了。如在联合国**个十年发展计划中规定,其发展目标是不发达**的GNP年度增长率*低为6%,并希望较贫困**能通过经济增长来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
沿着这一思路走下去,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严重了。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初,石油输出国组织提高油价的行动在发达**引发了一场“石油危机”。人们终于意识到经济增长与环境的矛盾,意识到环境污染对人类生活的危害。人们开始对传统的发展观产生了怀疑。米香在《经济增长的代价》中提出:“西方的继续经济增长将使我们进一步失去美好的生活。”
传统的经济增长观的缺陷在于:一是认为物质财富增长所依赖的资源在数量上是不会枯竭的。实际上,以GNP为**的发展将受到资源的限制,由于资源的潜力总是有限的,发展中**很难获得足够的资源以保证这种发展。二是没有顾及到自然和环境方面的代价问题。佩鲁认为,经济增长论是由那些甚至排斥活动者及其活动的经济学家提出来的,强调要从“人的活动及其能力”来研究发展。三是GNP的增长并没有真正消除贫困。P20